菌类做法

食用菌菌种退化的实质以及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

1. 菌种退化的实质 菌种退化的实质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菌种退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当发生有害变异的个体在群体中显著增多,以致占据优势时才会表现出来。对于群体来说,个别细胞的退化变异会随着细胞的而逐步增加,使衰退的个体逐渐增多,最后使整个群体发生严重的衰退。虽然菌种退化现象普遍存在,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延缓其退化进程,将群体的退化控制在最低限度。尽管个体的变异可能是一个瞬时的过程,但菌种退化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退化的菌种中,经常有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这是菌种复壮的基础。 2. 菌种退化的原因与表现 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交叉感染、自体杂交、基因突变、培养条件不适等,病毒感染也会引起菌种退化。食用菌菌种感染病毒后,病毒数量不仅会随着菌丝体的扩大繁殖而增加,而且还会通过带毒的孢子传给下一代。当菌种携带一定浓度的病毒粒子时,在栽培中就会表现出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退化现象。菌种退化除了与其自身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之外,还受转管次数、机械创伤等外界因素影响。菌种退化的主要表现是理想的优良性状逐渐丧失,继而出现菌丝生长势弱、代谢能力下降、产量降低、易受病虫害感染等。 3. 防止菌种衰退的措施 在某种意义上,菌种退化是必然发生的现象,但依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防止菌种过早衰退。 (1)控制母种转管次数:从理论上讲,菌种可以进行多次转接;但由于在操作中菌丝受机械创伤等影响,会使菌种产生突变,而多数突变对菌种是不利的。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转管次数。实践证明,生产上用的菌种转接控制在5代范围内较为合适。 (2)防止菌种混杂在菌种转接、出菇管理等过程中,加强品种隔离管理,减少品种间相互混杂的机会,防止不同品种的孢子四处传播,以保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相对稳定。 (3)经常改变培养基配方:经常改变培养基配方,增强菌种对不同培养基质的适应能力,有利于防止菌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