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价格

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在深刻把握人民群众食物需求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要求,对新征程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准有力抓手,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丰富、吃得健康,为加快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突出“拓”字,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粮食安全说到底是食物安全。“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建立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非耕地国土资源食物生产潜力开发利用机制,健全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生物资源拓展机制,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突出“新”字,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用好科技利器,通过发展现代技术和农业装备等,向空间要“增量”。加强作物品种改造提升和农产品性能优化,积极开展农业优势品种育种攻关;支持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发展,生产加工更营养健康、安全美味、高效可持续的“未来食物”。设施农业大有可为,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突出“优”字,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多种资源禀赋出发“找”食物,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不搞一刀切,不搞千篇一律。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优化口粮与饲料粮的生产布局。在不改变耕地地类的前提下,完善饲草饲料用地等支持政策。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建立健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政策体系,支持分类改造盐碱地,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利用南方地区在水、热、光等方面的优势,增加南方地区在特色农产品上的供给。 突出“链”字,全链条多元化保障优质供给。发展大农业,才有大食物。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拓展更加丰富的供给渠道和保障体系。通过把产地做优、把物流加工做强、把消费做精做细,促进农业产业链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前端抓绿色生态,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中端抓储运加工,发展冷链物流,加快研发先进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水平。后端抓贸易销售,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优势,让更多特色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挖掘各类数据指导农业生产,提升产业链价值。终端抓食品安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筑牢“舌尖上的安全”。(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村杂志社评论员许雪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