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价格

彭长儿菇三代创新菌菇种植不走寻常路

一盘盘长在菌棒上的鲜活菌菇,现采现吃,食客们对此青睐有加。这项改变人们餐桌“鲜味”的技术,来自彭世菇业三代人的创新突破,也是“菇三代”彭长儿口中的“移动农业”。

菌棒袋栽技术、蘑幻森林、移动农业……以爷爷彭兆旺对菌棒栽培研究与父亲彭泽福的工厂化高品质花菇生产技术研究为基础,彭长儿走出一条“菌菇+林下菌菇”联动发展的产业致富之路。由他首创的菌菇苗菜生态循环种植体系,对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具有推广价值。
让菌菇种植“不走寻常路”
在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菱浜村彭世菇业的青浦基地,彭长儿介绍着自己亲手打造的“蘑幻森林”,菌棒发菌培养区、苗菜生产区、香菇种植区……如数家珍地谈及他在农业种植上的发明专利,眼睛闪着光。
从十大农业创新创业典型带头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再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一路走来,彭长儿披荆斩棘。2005年,他虽成绩优异却因家庭濒临破产从初中辍学。但他没有放弃学习,一直通过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命运,成为诸多荣誉加身的“新农人”。
彭长儿的爷爷彭兆旺,是业内知名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并把人工栽培菌菇技术无偿提供给广大农户。2013年,彭长儿接手企业的管理后,立志做一个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有为青年。
为了弥补生产组织和公司经营方面的不足,好学的彭长儿不断学习,陆续完成了食用菌技术、管理学、互联网、国际贸易、食用菌设施设备等方面知识的进修。同时,取得了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还参加开放大学,读完专科和本科。
2012年,“菌菇”在国内食用菌行业尚处于空白阶段。彭长儿以此为突破口,顶着股东反对的压力做菌菇工厂化技术研发。他将长满菇的菌棒包装成礼品,尝试采用B2C的业务模式在上海进行试销,成了“菌菇”产业链发展的雏形。同时,将“菌菇”销售模式调整成B2B业务模式,尝试为中高端连锁餐饮店供货,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让彭长儿看到“菌菇”市场的前景和希望。
在农业领域续写“科技梦”
彭长儿和彭世菇业推广带动了6个林下菌菇基地,总面积超过1000亩。辐射带动12个合作社,累计带动800多户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其负责主导管理的企业完成7600万元产值。彭世菇业每年会产生1500吨废弃菌包及2000吨湿豆苗的废弃根部,这些废弃物如何处理?
为了解决废弃菌棒污染环境问题,彭长儿带领技术团队,历时5年,成功开发出废菌棒有机肥种植豆苗技术。“目前,基地年产豆苗300万盆,产值近3000万元,每年可消耗1000吨以上废弃菌棒。原来处理湿垃圾要花钱,现在这些废弃物每年为我们带来500万元的效益。”彭长儿说。
如今,彭长儿曾因辍学无法实现当科学家梦想的遗憾,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弥补。食用菌工厂化设施方面的发明创造、公司革新、持续学习力……这位“新农人”在农业领域续写“科技梦”。
截至目前,彭长儿主持、参与国家、市、区项目研究课题18项,获得19项专利技术。他还带领团队,对现有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完成初阶段改造,效果明显。由他主导管理的企业获得林下产业突出贡献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生态农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旅三星级园区等荣誉。
温暖自己也照亮他人
作为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团支部、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上海首席技师、上海蔬菜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彭长儿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彭长儿表示,过去关注的是“我要什么”,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国家要什么”“农民要什么”,目光的转变让他看到了更广的天地。
2019年春节,彭长儿回老家过年,爷爷谈起老家很多田地荒了,没有年轻人接棒,以后可怎么办?回到上海之后,彭长儿开始着手设立首席技师工作室,目前已传授带徒50多人,开设专业性技术培训课程教授1000人以上,免费发放3000多份学习资料。同时,进一步提高练塘镇农业合作社技能人才水平。
除了年轻人,彭长儿还留意到,45岁至60岁的人,找工作相对较难,且工资收入低。彭长儿所在企业优先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平均工资6000元,一线工作者可达8000元。同时,通过“蘑幻森林”项目,带动多户失地农民就业增收。目前,练塘镇双菱村、东庄村、大新村被打造成“产业样板村”,亩产值达2万至5万元,农民收入得到提升。
彭长儿还热衷于公益事业,常年带领团队进入社区捐助,疫情期间,捐赠了价值300多万元的蔬菜,并帮助本地菜农销售1000吨以上滞销蔬菜。
彭长儿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回馈社会,只有社会越来越好,企业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