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智慧乡村政策细节揭晓多地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期,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详细计划和政策,以确保这些振兴措施能够在地方层面得到有效实施。其中,数字化农业、生物科技种植业、高等教育设施农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多个省份重点关注的领域。河南省发布了一个包含30条具体措施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并将全力以赴实现2021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以及提升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在伴随着广泛开展的乡村建设行动中,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农民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整治和提升。预计到2025年,河南省将在乡村产业、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生态保护以及组织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河南省政府工作重中之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河南省计划在2021年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同时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以此来保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此外,还有计划增加高标准农田面积到8000万亩,并提高良种覆盖率至97%以上,使得国家对其依赖度更大。
北京市也发布了一个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了保障一定数量的粮食和蔬菜产量,以及启动一系列促进农业技术创新项目。这一切都旨在实现从简单增加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并且通过科技创新为农业带来更多价值。预计到2025年,这些努力将导致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77%,机械化率超过55%,并且会有明显提升于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数字化技术逐渐渗透到所有领域,不少地区开始加速数字化转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它致力于通过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技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建立智能物流系统提供支持。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像福建省那样,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发展,让网络、大数据等新资源为城乡之间打破隔阂提供帮助,从而激发内生动力。
甘肃省则成功建立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位置示范项目——“数字乡村”。该项目融合云计算、互联网与物联网,将“振兴”、“脱贫”、“智慧农业”及社会管理功能模块结合起来,用以追踪农产品来源,对生态进行监测并进行修复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指出,无论是针对哪个地区,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策略。他还提醒说,在这项长期战略下,有必要考虑不同地区间存在差异性问题。而最新的一项法规——《关于促进新型城镇化若干问题规定》正式通过,为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这无疑为那些希望深入参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国家提供了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