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猪价越来越难以预测养猪企业到底在PK什么

俗话说“腰缠万贯,带毛的不算”,可见饲养经济动物的风险与困难。自2018年以来,养猪行业发生了巨变,规模化企业出栏量占比显著增加,牧原、温氏、新希望、双胞胎等企业迅速扩张,成为养猪界一个又一个的“巨无霸”。规模化经营由于体量优势可以降低大宗物资、原材料等成本,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探索、科技创新方面。但巨大规模像是硬币的正反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经营风险成倍放大,若得不到有效管控,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



当前新形势下的猪周期如云山雾海,猪价越来越难以预测,试图买低卖高的企业行为风险不可控,甚至出现昨日赚得盆满钵满,今日拆东墙补西墙。生猪已经和汽车等商品类似,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此模式下养猪企业既要PK精益化管理(生产效率、单品成本),又要PK企业战略(产能相对稳定、终端食品、克隆技术、地缘性饲料、低蛋白日粮等)。

相信每个养猪的朋友都很熟悉配种数、分娩率、窝均总仔数、窝均断奶数、存活率等名词,这些都是精益化管理中生产的各个环节指标。例如,笔者所服务的西南地区某规模化猪企,目前全体系的生产指标中,分娩率为89%以上,窝均断奶数为12.5头以上,断奶-上市肥猪存活率在96%以上;其中成绩最好的分公司分娩率为93%,窝均断奶数为14.5头,肥猪存活率为98.5%。实现精益化管理预期结果的基础是猪群高度健康、生产技术成熟匹配、生产管理团队积极稳定。但优秀精益化管理的方式会迅速在行业内扩散,各公司通过模仿管理技巧、引进种猪更新、更换猪场硬件和学习生产技术等,缩小差距甚至超越。

迈克尔·波特说过,“企业唯有建立起一种可长期保持的差异化时,才能胜出竞争对手。它必须向客户交付更大的价值,或者以更低的成本创造出相当的价值或者两者兼具”。养猪企业制定的战略应不能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这就有了竞争优势,并且只有当战略模仿失败或者停止后,才能确定战略产生了一个或多个有用的竞争优势。例如,战略为终端食品的高溢价,可以饲养地方品种猪(黑猪、两头乌等),最佳状态是直接销售精分割肉制品或熟食。笔者曾拜访过一家饲养黑猪的公司,其每千克猪肉产品价格比同类生猪产品高出20元,完全覆盖其生产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导致的损失。若战略为克隆技术,仅公猪克隆就可以省去相应的育种经费,以及提供大量的高性能,肥猪料肉比降低0.2,自繁自养模式下,每10万头母猪每年至少降低成本2亿元。相较于精益化管理,战略可以给企业带来最大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