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常见猪病防治--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热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发高热;亚急性型表现为皮肤紫红色疹块,呈菱形、圆形、方形不等,俗称“打火印”;慢性型表现为疣状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一)病原猪丹毒杆菌是极纤细的小杆菌,形状为直形或稍弯,革兰式阳性菌,无芽孢,无荚膜,不能运动,在感染动物的心血、脾、肝、肾等病料涂片中以单个、成对或成堆存在。在培养基中如果细菌老化,易被染成革兰式阴性。猪丹毒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掩埋的尸体内能活7个多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天。但对消毒药的抵抗力较弱,2%福尔马林、3%来苏儿、1%火碱、1%漂白粉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本病分布较广,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易感,多发于3~12月龄的架子猪,也偶发于水牛、绵羊、马、禽类,人也可感染,叫类丹毒。猪丹毒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多雨炎热季节多发生。病猪、临床康复猪及健康带菌猪都是传染源。病原体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污染土壤、饲料、饮水等,尔后经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带菌猪在不良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病。猪丹毒经常在一定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三)临床症状感染猪丹毒后潜伏期的长短与猪的抵抗力大小、感染途径、病原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强弱等有密切关系。人工感染潜伏期1~7天,一般为3~5天。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

1、急性型(败血型)见于流行初期,个别猪可能不表现症状而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体温升高达42℃以上,食欲废绝,不愿行动,间或呕吐,眼结膜充血。病初便秘,后腹泻。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红斑,指压褪色。多数病程为2~4天,病死率80%以上。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猪丹毒时往往有神经症状,抽搐,病程不超过1天。

2、亚急性型(疹块型)此型败血症症状轻微,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疹块,病初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不愿走动,体温升高但很少超过42℃。发病后1~2天在背、胸、颈和四肢等部位出现菱形、方形等大小不等的疹块,先呈浅红,后变为紫红,以至黑紫色,稍隆起,界限明显,白毛猪很容易看出。随着疹块的出现,体温下降,病情减轻,数天后疹块消退,形成干痂并脱落。病程1~2周。

3、慢性型单独发生少见,多由急性或亚急性转化而来。主要是四肢关节炎或心内膜炎,有时两者兼有。患关节炎的猪,受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患心内膜炎的猪,体温一般正常,少有偏高者,食欲时好时坏,呼吸短促增快,有轻微咳嗽,可见黏膜发绀,猪体的下腹部及四肢发生浮肿,或后肢麻痹,心脏吸诊有明显的杂音,强迫激烈行走时,可突然时倒地死亡。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最后脱落,遗留一片而色淡的疤痕。

(四)病理变化

1、急性型皮肢有红斑或弥漫性红色;脾肿大,呈樱红色,切面髓质隆起,实质易刮脱,淋巴结充血、肿大呈紫红色,切面多汁,有出血点;肾脏淤血、肿大、呈暗红色,皮质部有多量小出血点,胃及十二指肠发炎有出血点。

2、亚急性型特征是皮肤疹块,内脏变化略轻于败血型。

3、慢性型常有房室瓣疣状心内膜炎,多见于左心二尖瓣,瓣膜上有菜花状灰白色的赘生物。关节炎的病猪,肿大的关节腔内常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五)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等做出初步诊断,但为了获得确实可靠的诊断结果可进行细菌检查和血清学反应等。取血液、脾或肝涂片,革兰式染色、镜检。特别是急性败血型的容易查出细菌。血清学诊断以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全血平板凝集试验最为适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取全血(血清)一滴加在载玻片上,再加一滴抗原,搅匀,2~3分钟观察结果,细菌明显凝集成团块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诊断时需注意,注射过猪丹毒疫苗的猪,可出现阳性反应。

(六)鉴别诊断

1、猪瘟呈流行性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①从病理剖解变化上区别,猪瘟病的脾脏出血性梗死,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花纹,肾呈灰,并有许多小出血点且不肿胀,回盲结肠口处的扣状溃疡等均可区别。②猪瘟用药物治疗无效。

2、链球菌病皮肤有出血斑点,但不会有疹块状出血,实验室检查出链状球菌,即可区别。

3、猪肺疫与饲养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咽喉部急性肿胀为特征。剖检变化以肺及呼吸道病变为主。可见肺充血、水肿,脾不肿大。取病料做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长椭圆形,两端浓染。

4、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特别是阴雨潮湿时多见。先便秘后下痢,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死后剖检,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大,盲结肠肠壁有灰麸皮样坏死物,肝有小点状灰白色坏死灶,脾肿大。

(七)预防

1、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做好防疫卫生工作,提高猪群的自然抵抗力。凡从其他猪场购进猪只,必须先隔离观察2~4周,确认健康后方可合入大群饲养。注意杀死或驱除蚊、蝇和鼠和鼠类,经常保持猪栏、运动场及管理器具的清洁,定期用消毒液消毒,食堂下脚料及浴水必须经煮沸后才能喂猪,粪便垫草要经堆积发酵处理后方可利用。

2、加强交通检疫、屠宰检疫及农贸市场的检查:如发现病猪或带菌产品,应立即进行隔离消毒,处理产品,杜绝病原传播。

3、预防注射:按免疫程序注射猪丹毒菌苗是重要的预防措施。耐吖啶黄弱毒菌苗,不分品种、年龄、性别均可采用猪只皮下接种1毫升,免疫期约6个月。猪丹毒GC42弱毒菌苗在生后3个月开始免疫接种,对未断奶或刚断乳的仔猪使用本菌苗后,应在断乳后2个月左右再免疫1次,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也可使用猪丹毒G10T(10)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目前我国使用的单一菌苗有两种,即猪丹毒弱毒菌苗和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另外我国已生产的三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效果也很好,猪瘟免疫期8个月以上,猪丹毒与猪肺疫均为6个月,使用方法和剂量遵照标签说明。

预防注射的注意事项:①一般来说仔猪在1~2月龄时必须进行第一次预防注射,3月龄后再注射一次。②种猪应每隔6个月预防注射一次,但配种后两周以内的母猪,妊娠末期的母猪及哺乳期的母猪暂不注射。③由于本菌苗为活菌制剂,因此,在接种前3天和接种后7天内,应避免在饲料内添加抗生素或直接给猪只注射抗生素。

4、紧急防治:当猪群中发生该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病猪污染的猪圈,用具等应彻底消毒,粪便、垫草应进行烧毁或堆积发酵处理。病猪尸体和解剖的内脏器官应深理或烧毁。对同群未发病猪只用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性注射。连用3~5天,每天2次。停药后立即进行一次全群大消毒,待药效消失后再接种一次菌苗,对患慢性猪丹猪的病猪应尽早淘汰。

(八)治疗青霉素为本病特效药,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次,直到体温和食欲恢复正常后24小时。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或转为慢性。另外盐酸四环素、红霉素、金霉素也是有效药剂,但卡那霉素和磺胺类制剂无效,在临床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