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做法

饲料巨擘提醒预防仔猪黄痢保障健康繁育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特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它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排出或黄白色稀粪。该疾病对初生仔猪具有极高的杀伤力,是影响仔猪健康繁育的一大威胁。

(一)病原体不同地区和猪群可能会感染不同的O抗原型的大肠杆菌,如O8、o60、o115、o138、o139、o141和o149等。此外,这些微生物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β溶血现象,其形态特征和培养条件与常见的大肠杆菌相似。

(二)流行特点显示本疾病多发生于1周岁以下哺乳仔猪,尤其是1-3日龄时期发病率最高,7日龄以上几乎不再出现新发案例。通常,当一头受感染的仔猪开始腹泻后,它很快会扩散到同窝内其他所有动物,使得整个窝内的患儿比例接近100%。这种疾病通过消化道传播,母猪携带并且是潜在的感染源。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且在未采取适当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将持续不断地流行。

(三)临床表现最严重的是那些在出生后几小时即迅速发展至死亡状态,而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直接导致死亡。在2-3天之后才出现症状的小部分受害者,其腹泻更为剧烈,有时伴随着含有凝乳小块稀粪。而对于较严重情况下的仔猪,它们将表现为松弛、大便失禁以及尖端红润,不吃奶物质代谢减慢,最终因脱水而衰竭死亡。

(四)病理变化中,一旦发现急性死亡的小动物,其肉眼观察下往往难以识别肠道炎症迹象;其他器官也不具备明显损伤。而稍长时间后确诊的小动物则展现了严重脱水状态,以及十二指腔胃黏膜上的卡他炎及更多液体内容物与气体充填,同时它们经常伴有膨胀通透薄弱的肠壁,以及充满液体内容物与气体。这类动物通常伴随着弥漫性的小点出血,在脾脏和淋巴结中见到坏死灶;同时,还存在轻微坏死区域分布于肝脏和腎臟内部。

(五)诊断方法基于流行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即可进行初步判断。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可以依据镜检细菌分离培养以及各种生化试验来支持最终诊断结果。

(六)鉴别诊断应区分此疾患与其他如:杂食性胃炎、大众口吞剂或副伤寒等,以便准确评估并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七)预防策略包括药物预防,如氟哌酸或吡哌酸及其它抗生素,可从母猪产前一个星期开始加入饲料中给予保护效果。

保持场所卫生干净整洁,对喂奶前先洗涤母牛乳房及乳头消毒,然后挤掉最初几滴奶,再固定好喂奶过程。此外利用特殊微生物制剂如促进益生元作用,或注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给予预防也是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大量研究表明采用K88?K99双价基因工程苗口服免疫或者注射灭活三价K88?K99?987P苗都能提供良好的保护效果,因为这些方法能够提高母牛初产期血清中的抗大号抗体水平,从而通过初产初乳对幼崽提供强大的被动免疫力保护。

最后,如果仅针对单个发现到的患儿进行治疗往往效果有限,因此建议一旦发现任何异常行为必须立即全窝实施治疗措施,以避免疾病蔓延造成更多牲畜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