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做法

想消除老菇房栽培障碍 单靠消毒还不够

部分菇农对老菇房的使用很是忌惮,他们通常很迷惑,在一个新的菇房里栽培食用菌时往往很顺利,病虫害污染极少,产量也相对较高,可使用几年后,自认为栽培经验丰富了,但往往会在某一茬菇的栽培过程中,突然遭受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杂菌污染。这时,他们会疑惑地问,为什么初试身手能一举成功,种了多年菇,成了老把式之后,反而会遭受挫折呢? 老菇房类似于农作物的重茬,连续栽培同一种食用菌,导致栽培中的障碍。突出的表现就是病虫害滋生猖獗、食用菌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等现象,菇农俗称“重茬病”。 这个现象的发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食用菌本身的原因,另一个就是环境的因素。食用菌本身的原因是指食用菌的化感作用,食用菌的化感作用应该是一种食用菌(供体)向环境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其他有机体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生态学现象,包括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当受体和供体同属于一种食用菌时产生的抑制作用叫做食用菌的自毒作用。化感物质作用的机理是抑制细胞、伸长、损坏细胞壁、改变细胞的结构和亚显微结构,影响食用菌体内生长素的水平,破坏细胞结构,改变酶的功能和活性,抑制氨基酸的运输和氨基酸向蛋白质的整合,阻碍气孔的传导。然而发生和加重老菇房栽培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因素。 食用菌是高度集约化的产物,具有复种指数高的特点,一般的食用菌产区,长期连续栽培某一种食用菌加重了食用菌的自毒作用。在配方方面,长期的单一配方,营养的失衡导致食用菌生理病害的发生。在水分管理上,不科学的用水导致干湿交替不明显,加重了菇房中的厌气环境,使一些厌气微生物的繁殖加快,好气微生物的繁殖降低。由于复种指数的增加,菇房的休眠时间短,管理较差,有一些病株的残体残留在菇房中使得某些病菌继续蔓延引发大面积的病害。导致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食用菌病虫害蔓延和生理生长障碍。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菇农经过几次栽培成功之后,认为食用菌栽培再简单不过,思想上放松了对食用菌栽培的大敌——杂菌,对灭菌、接种等关键环节都变得马虎起来。菇房由新变老后,环境的有害微生物群体数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一间新菇房里,周围环境中杂菌孢子基数很低。随着年复一年的栽培,适宜于在食用菌栽培料上生长繁殖的各种杂菌的数量有了成千上万倍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从种到收的许多防止杂菌污染的环节一松懈,就很容易出现杂菌趁虚而入,生产严重受损的局面。 为防止在老菇房里多年栽培后,可能出现的杂菌爆发性污染。须在一个生产周期完成后的间隙时期里对老菇房进行彻底、全方位、多种形式的消毒处理。在思想上必须把无菌培养这根弦绷紧,扎扎实实地做好日常的每一样防杂工作。 当然,要想消除老菇房栽培障碍单靠消毒也不行,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优选菌种开始,从合理配方入手,从各方面管理下狠功夫,每一项措施都要到位,毕竟人为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只要菇农对老菇房栽培的障碍的原因得到认识,并且重视起来,采用各种办法进行综合控制,就能够减少老菇房各种障碍现象的发生,保持食用菌生产的连续性,提高食用菌产量,改善食用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