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启示下的温和性猪瘟防控新策略
(一)猪群中存在携带毒性较强的个体
这些携带毒性的猪不仅能够持续排放并散播病毒,而且对繁殖母猪和种公猪的影响尤为严重。
(二)疫苗质量问题凸显
虽然我国石门系猪瘟病毒培育出的弱毒疫苗在全球被广泛认可其良好的免疫原性、稳定的特性以及无残害、无传染、无排泄、无反转的优点,但近年来随着工厂化生产技术的采用,特别是使用牛睾细胞进行培养时,发现产品中含有的活性可能低于预期。此外,我国规定的肌肉注射剂量与欧洲药典所列推荐剂量相比显得不足,同时生产过程中的牛血清有时会受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这些因素都可能干扰到疫苗的有效性。
(三)免疫程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主要包括母源抗体干扰问题、疫苗剂量不足以及免疫次数不够合理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当前防控措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使用疫苗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使用前必须对疫苗品质进行检测,并且对于任何质量不合格的产品都不应施用。注射器和针头在每次使用前需要煮沸消过10分钟以上,以确保卫生安全。在接触任何化学物品之前也需彻底清洁。此外,每只动物(包括哺乳类)应该各自更换一次已经消过毒的地道针头。一旦稀释后的疫苗超过2至4小时未能完全注射完毕,则应立即废弃。此外,在温度高于27摄氏度时,稀释后的新鲜液体应当储存于冰盒内,并确保在4小时内完成所有注射工作以避免浪费。如果超出时间限制,则应将剩余部分及时丢弃。
(五)病原体发生遗传变化加剧了挑战
长期以来大量应用弱毒型猪瘟生物学研究材料作为灭活或结合灭活与口服接种方法的一部分,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如环境变化等,都促使了这场疾病生态系统和病原微生物群落出现了重大变革,从而导致了非典型流行爆发模式出现。
(六)防护意识淡薄,加剧了危机蔓延
多数农场内部及周围区域粪便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蚊蝇滋生成灾;老鼠活动频繁;从事畜牧业的人员以及收购死亡家畜者进入村庄,与当地居民交往,而买卖死亡家畜并通过市场销售给各地消费者成为常态现象;此外,还有活家畜乱窜及分散屠宰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最具威胁性的潜在风险,也是造成本次大规模疾病扩散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