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做法

断奶仔猪非病原性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随着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养猪生产中已经逐步推广和普及仔猪3~5周龄断奶即早期断奶技术。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营养和饲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仔猪易发生消化机能紊乱而腹泻,结果导致仔猪生长受阻、抗病力下降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从仔猪的营养生理特点出发,阐述仔猪的非病原性腹泻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

1仔猪的营养生理特点

1.1代谢机能旺盛,相对生长迅速

仔猪20日龄时的体重为初生重的5倍,每千克体重的蛋白质沉积量为9~14克,而成年猪每千克体重仅为0.3~0.4克,仔猪是成年猪的30~35倍。仔猪60日龄体重为初生重的17.5倍,钙、磷代谢也旺盛,每千克增重含钙7~9克,磷4~5克。所以仔猪对日粮营养物质要求很高。

1.2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

仔猪消化道短且容积较小,随日龄的增长而增长。如:初生时胃的重量约4~8克,仅为成年猪的1%左右,直到50千克体重时才接近成年猪的重量,其他消化器官的变化规律类似。

1.3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健全,消化酶分泌不足

3周龄前的仔猪分泌的酶主要用于母乳的消化,而胰蛋白酶、淀粉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等的含量较少,通常少于成熟的酶系统消化酶含量50%,从而使仔猪对植物性蛋白和淀粉的消化率较低。所以选择乳猪料时一定要注意饲料中的蛋白酶和仔猪分泌的酶相一致。

1.4胃酸分泌不足,胃肠道微生物区系易变

仔猪胃内总酸度低,不但对植物蛋白质消化率低,而且肠道内微生物区系中菌群种类和数量易变,易发生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失调,结果导致仔猪腹泻。

1.5体温调节能力差

因为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少,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对各系统的协调能力差,导致仔猪体温调节机制不健全,易受冷热应激的影响,所以要加强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

2非病原性腹泻的原因

因仔猪各项生理功能均不健全,外界所有刺激都会对仔猪产生影响,所以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复杂,其中非病原性因素包括营养和饲养环境的应激,如潮湿、温度变化、断奶应激、季节温差等。

2.1营养性腹泻

2.1.1饲料中植物蛋白所占的比例过高。由于仔猪胃液分泌少,消化酶种类少,酶的活性低,再加上胃酸含量不足,所以仔猪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易过高,否则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但可利用高消化性的动物性蛋白质。

2.1.2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如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不但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还破坏肠道组织的完整性,造成消化道和肠道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仔猪腹泻。

2.1.3饲料中营养因子缺乏。仔猪饲料中维生素需要量虽然不多,但是必不可少,如烟酸和VB2等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此外还有一些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仔猪的腹泻,如缺铁或缺铜会引起仔猪贫血,结果使机体对大肠杆菌敏感,进而引起并发性腹泻。

2.1.4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物质,可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平衡,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仔猪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差,过高的纤维素不但影响对饲料的消化率,而且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结果发生腹泻。

2.2应激性腹泻的原因

应激性腹泻是指因饲养环境(如气温突变、仔猪转群、换料等)发生突变而产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引起的腹泻。仔猪处于应激状态下,皮质酮分泌量增加,阻碍消化道分泌黏蛋白,肠道有机酸分泌量降低,使肠道内pH值升高,结果抑制了乳酸杆菌的增殖,激活了大肠杆菌的增殖;同时在应激状态下,仔猪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并伴随体质下降,进而引起腹泻。另外,还有母猪本身的营养状况及母乳成分的变化,也会造成仔猪腹泻。

3非病原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1营养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1.1合理选择仔猪饲料原料,并保证合适的蛋白质水平。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血浆蛋白等是优质的蛋白质原料,而植物蛋白如豆粕等含有抗营养因子,在配料时应限量使用,最好控制在25%以内,并进行膨化或加热处理,将蛋白质含量降低到20%以下。如果添加动物蛋白质原料,也应使饲料蛋白质水平控制在20%以内,一般情况下,5~10千克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8%~20%为宜,10~20千克的仔猪饲料蛋白质水平保持在16%~18%为宜,但必须保证几种限制性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的供给。

3.1.2配置营养全面、营养素比例协调的仔猪饲料。注意维生素、矿物质的添加量,尤其是维生素易受温度、湿度以及饲料中重金属离子的影响而氧化分解失效,应当添加保护剂量,以确保饲料中有足够的有效成分。

3.1.3添加适量酸化剂。因仔猪胃液分泌少,胃酸不足,不利于胃蛋白酶原的激活,而影响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所以添加0.1%~0.3%的复合型颗粒酸化剂或包膜酸化剂,可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

3.1.4添加酶制剂。因仔猪内源酶分泌不足,适当添加外源酶有助于饲料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饲料中添加蛋白酶纤维素等复合酶制剂,可提高断奶仔猪的增重,并减少营养性腹泻,但在使用复合酶时应防止高温对酶的破坏,以免失效。

3.1.5添加益生素或化学益生素。益生素是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在胃肠道内产生有机酸或其他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乳酸杆菌、芽胞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等。化学益生素又叫低聚糖,因其调节动物微生态平衡的作用与活菌制剂相似,所以无论是益生素还是化学益生素,在幼龄仔猪及饲养环境变差时使用都能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减少腹泻的发生。

3.2应激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3.2.1提前补饲。一般在7日龄开始补饲,提前锻炼仔猪胃肠道,促使相关酶的分泌,加强对饲料蛋白质的免疫耐受性,以适应断奶后采食。

3.2.2加强管理,减少环境变化造成的应激。保持圈舍内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50%~60%),防止温度突变,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干燥。

3.2.3适时断奶。有人说仔猪断奶越早越好,但是在生产中,断奶越早,仔猪腹泻发病率越高,所以目前早期断奶以35日龄为宜。

3.2.4逐步断奶,移母留仔。为防止断奶及分群应激,在断奶前1~5天,减少哺乳次数,最后2天夜间将母猪移舍,同一窝仔猪留在原舍。在此期间,保持断奶前的饲喂次数和方式。

3.2.5断奶后少喂勤添,适当控制饲喂量,逐步换料。断奶后1~3天应限食。第1天为正常采食量的1/2,第2天为2/3,第3天为3/4,少喂勤添,3天后自由采食。饲料选择为逐步换料,仔猪断奶后第1周仍喂乳猪料,第2周喂2/3乳猪料、1/3仔猪料,第3周喂1/3的乳猪料,2/3断奶仔猪料,最后全喂断奶仔猪料。

综上所述,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其营养生理特点,易受营养和饲养环境应激的影响而发生腹泻,通常适当的营养调控措施和严格的饲养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病率,提高仔猪生产性能。生产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配制饲料,并采取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以取得最佳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