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基层力量 拓宽菇农致富之路
发挥基层力量 拓宽菇农致富之路 ——四川省攀枝花市同德镇食用菌产业发展侧记本刊记者 吴穷慧 俗话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的基层领导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肩负着领导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伟大使命,只有把第一线的工作做好了,才能把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神振奋起来,把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参与到构建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位于四川省把关河上游的同德镇,拥有悠久的历史,一直是有较大辐射范围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当地现有耕地一万多亩,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让农民走向富裕呢?同德镇领导经过多方考查、调研,决定依靠发展食用菌产业使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规划,使该镇走上了一条“用空间换面积、用技术求效益”的食用菌特色发展之路。他们在塑料大棚内搭建多层营养床,利用谷草、麦草等原材料制成营养土,大量种植巴西菇和茶树菇,每平方米营养床能产巴西菇1.5千克。由于市场对菇类需求量大,每千克巴西菇可卖到3元左右。自去年以来,同德镇在道中桥村建成了6个大棚,营养床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按每平方米产菇2千克计数,一次就能采集鲜菇1000多千克,收入3000多元。据当地产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利用大棚种菇每个月能出菇两次,一年24次,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有效缓解了人多耕地少的矛盾。目前,同德镇通过招商引资,从福建引进食用菌种植大户带动当地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在同德镇道中桥村已有农户自发修建食用菌设施栽培大棚十余个,纯收入可达1.5万元/亩。发展食用菌生产,变废为宝,使稻草即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不仅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并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增收途径。同德镇食用菌发展前景广阔,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食用菌技术不足,二是存在青黄不接的情况,食用菌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应着力解决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国家应加大对食用菌技术人员充实调整的力度,为此,同德镇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予以解决:一是分区域几个乡建立一个食用菌农技站;二是按乡镇一个乡镇设立一个食用菌农技站;三是由各地食用菌部门选派优秀食用菌技术人员下乡指导。发展食用菌,技术是基础,只有技术充实了,才能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一个好的铺垫。同德镇通过食用菌种植,找到了更好更快的致富途径,这使菇农的种菇积极性更加高涨起来,相信随着食用菌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食用菌的种植品种不断增加,食用菌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相信在基层领导的支持和带领下,菇农的致富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编辑: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