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价格

供求市场我是如何在滴滴打车里学会的经济学

在我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老师总是讲得头头是道,但直到我开始使用滴滴打车这个应用程序,我才真正理解了供求市场的运作原理。

记得刚开始用滴司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抢车位”,因为每次打开app,屏幕上都是绿色的“可约车辆”标识。这种感觉让人以为只要你下单,就一定能立刻叫到车。但实际上,当我试图在高峰时段(比如早高峰或者晚高峰)预约一程出行时,这个假设被打破了。我发现,即使是我设置最低价格,也有时候不得不等待好久才能找到一个愿意接送我的司机。这时候,我的需求和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当需求增加,而供应不足时,无论如何降低价格也无法保证即刻得到服务。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习过的经济学概念: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当两条曲线相交的地方,就是市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每个人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获得商品或服务。而当需求超过供应时,如今的情况就像是一条不断向右移动的需求曲线,与固定不变的供给曲线相遇,最终导致价格提高和等待时间延长。

这不是唯一一次体会到了供需市场原理的一面。在节假日期间,乘坐飞机返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时候,不管票价再怎么涨,你依然难以买到座位,因为所有人的旅行计划突然变得紧迫,而航空公司提供的座位数却是固定的。这种情况下,即便你愿意支付更高的成本,也可能还是无法得到所需要的资源,这就是典型的超额需求状态。

而且,这种经历还教会了我另一个重要观念,那就是信息对市场行为影响深远。如果说,在过去人们要了解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情报、评价、交易条件等需要大量时间和努力,现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这些信息,从而影响我们的决策,使得原本可能发生的一些交易没有发生,或选择了一些看似合适但实际并非最佳方案。这又反映出了网络效应与社会效用的重要性,它们塑造着现代商业世界中的许多规律。

通过这样的体验,我逐渐明白了为什么《纽约时报》曾报道说:“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网红经济实验室。”这里面的每一次点赞、评论甚至转发,都隐含着消费者对于产品或服务质量评估的一部分,它们汇聚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决定哪些企业能存活下来,并且持续增长,还有那些注定失败的人将失去他们的地盘。无疑,这一切都是基于传统经济学中那个基本原则——供需平衡——展开的一个大规模实验。

最后,再次回到那滴滴打车应用里,当你看到绿色的小汽车排队,一瞬间就会明白,为何不能立即叫到你的出行伴侣。你感受到了微小但明显的心跳,那正是自由竞争下的真实反应。而这份感受,是任何一门理论都难以替代的情感体验,让人更加珍惜眼前这一切,同时也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参与者,更好的消费者,更好地利用这一切资源,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