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价格

史上最长亏损周期后3亿头烂尾闲置生猪产能何去何从

随着史上最长亏损周期的到来,养猪产能去化成为行业焦点,与此同时,由于各大养殖企业跑马圈地带来的大量在建、闲置、烂尾猪场,以及一些已投产项目违约撤资,在建项目停产停工,以及拖欠合作养殖场户建设费、代养费等情况时有发生,已成为当前养猪行业平稳运营中的一大隐患。

今年4月,中国畜牧业协会会长李希荣在2023第十九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全球)高层论坛上表示:“目前中国生猪近期产能7亿头以上,加上在建和闲置生猪产能超过10亿头,再算上目标产能可能超过15亿头。”

按此就算,目前在建、闲置甚至烂尾的生猪产能超过3亿头。



喧嚣之后,大量生猪养殖项目烂尾

2020年开始,受非洲猪瘟这一“黑天鹅”事件影响,养猪行业迎来史上最强猪周期,猪价突破历史最高点,于是在政策和资本的裹挟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养猪由此掀开。

数据为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2020年曾表示:“今天房地产转行做养猪的,我们简单地算了一下全国超过1000家。”

然而,任何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往往结果都是一地鸡毛。

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拟投资100亿元,建设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曾写进该市《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湖北省和恩施州两级重点项目。

然而,时至今日,该项目在利川市元堡乡建立的繁殖基地至今未投入运营,知情人士提供的图片和视频显示,建设现场房屋只建成了一个框架,周围堆放着大量建筑材料,园区内长满荒草。据媒体透露,该项目承建方利川市宏大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官方电话,显示是空号,建设单位利川正邦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图片

这显然不是个例。

2021年,中部某生猪养殖大省猪场集中烂尾现象,引起央视在内央媒关注。

根据报道,养殖户冯亮带央视记者来到一个空置的猪场,这里是一家江西大型上市猪企在2019年底向他租借的猪场。和对方签了5年的合同后,冯亮按要求投入了300多万元进行场地扩建改造和设备升级,如今租借不到两年,就人去楼空。

《中国经济周刊》同样也在该省做了专题报道,据其根据采访对象透露,仅该省就有上百个‘烂尾’猪场项目。相较于前期疯狂的产能扩张,这类龙头企业的生猪产能扩张步伐放慢很多了,一些公司原计划在湖南建场养殖80万头母猪,现在可能8万头母猪都没有。

企业过冬,一边退租一边处置闲置猪场

非洲猪瘟不仅重构了我国生猪养殖结构和模式,还改变了猪周期的走势和规律,四年一轮回的周期失灵。

于是从2021年开始,大部分养殖企业开始遭遇连续亏损,2023年更是迎来史上最长亏损周期,降本增效成为企业核心工作。

如新希望表示,今年一季度已经退租了8个猪场,2023年准备退租47个猪场,主要是育肥场,预计损失将接近1亿元。

除了退租猪场,新希望还在抓紧处置过去几年重资建设的猪场,数据统计,2020和2021年,新希望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投入都超过300亿元。

早在去年12月,新希望发布公告称,新希望全资子公司“六和生物”与“兴新鑫农牧”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六和生物拟将其持有的川渝地区11个在建猪场项目公司出售给兴新鑫农牧,交易金额合计约9.26亿元。

卖猪场显然还只是开始,在7月底的投资者关系活动报告中,新希望明确指出,今年重点的处置任务是在山东和河北,预计跟地方国企合作处置40-50亿的资产。

按照新希望的说法,闲置猪场的处置,能降低养殖成本,公司2季度这块损失带来的成本大概1元/公斤左右,显然,新希望们正在收紧“钱袋子”,为接下来苦熬行情做准备。

只是,当下这3亿头的在建、烂尾和闲置产能又有谁能真正接盘呢?

国资扫货,治标更需治本

除了新希望大规模和国资洽谈处置资产之外,温氏股份、金新农、新五丰、傲农生物、正邦科技等集团猪企也已和国资建立合作,猪场动力网统计,过去不到一年时间,国资就砸下88亿元接盘这6家上市猪企。

从国资考虑,国资当下接盘,一是解决集团猪企亟需的资金需求,二是稳定市场猪肉供给,防止猪肉价格大起大落,三是防止垄断(即有国内大型猪企的垄断风险,也有外资趁机入主可能带来的垄断)。

近年来,在资本加持下,上市猪企得到了长足发展。与他们相对比,国资的最大优势是资金和土地,其最大的特点是稳定,不会出现投机猪价的行为。而在养猪业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业波动大,相较于民企,国资的价值导向会更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单纯想着赚钱的事情,更多考虑如何稳定物价。

因此,当国资身影在行业中越来越高频的出现,其话语权越来越重要的时候,没准也是行业实现稳步发展的时候,这样,才能真正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