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技术赋能湖北鑫希望药材种植世界遗产监测与保护新篇章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1157项世界遗产、738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5个世界地质公园,它们分布在167个国家、134个国家和48个国家。这些珍贵的资源需要被有效保护,以确保它们能够传承下去并为未来的世代服务。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名录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对名录遗产造成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在进行生态旅游时,又应该如何开展科学传播?这些问题日前,在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来自十多个国际组织和二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
数字技术让古迹活起来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大数据、大众创业、小我导向等科技为促进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复杂的地形地貌下,利用先进空间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可以不仅增强互动体验,还能赋予名录遗育新的内涵,为其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模式。
黄山市正在建设风景区世界遗产长效监测系统,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徽州文书数据库,让游客360度感受细节,“触摸质感”,甚至通过3D打印、AR/VR等技术实现跨地域展览“移动宝藏”。
帮助名录遗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一些教科文组织已经开始运用数字科技。在非洲生物圈保护区网络(AfriMAB)项目中,他们使用无人机监测大猩猩及其栖息地,这样既不会扰乱环境也不会带来传染性疾病。他们还与教科文组织合作,使用卫星图像监测所罗门群岛东伦内尔岛等名录遗存地。
文化遺產是環境變化的記錄器
氣候變化是現今面臨最嚴峻挑戰之一,不僅對自然遺產造成直接損害,如洪水、風暴、高溫導致建築物損壞,更對文化遺產帶來沉重打擊。為了應對這種威脅,我們需要通過遙感技術監測環境變化,並提高文化遺產本身的韌性,即預防災害能力。我們還需與自然保護結合研究,加強與氣候變化相關問題之間連接,用以增強我們應對這些挑戰的手段。
旅遊業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
亞太旅遊協會主席彼得·西蒙認為,要想達到旅遊目的地長期發展,就必須做好準備。他建議採取措施增加抵抗力,使旅遊目的地更加具有適應性,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可能出現的挑戰。此外,他還提出了生態旅遊策略,以及跨類型、跨領域宣傳方式,以提升公眾對於美麗景點價值觀念並自覺保護它們。
總之,只要處理好社區協調發展的问题,在有效保護國家公園資源及生態環境的情況下,就能夠實現各方利益最大化共赢,這樣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功能以及名稱顯示的地標才會更好的推進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