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市场

香菇生产中四个技术关键点

近年来,随着香菇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政府政策性的“帮扶”推进,已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菇主产区,如庆元、泌阳、平泉、随州、遵化、岫岩等等,香菇产业遍地开花,香菇市场的供求略有失衡,小农户在产业中凸显的问题随之愈加严重——硬件设施落后,生产技术守旧,市场应变能力迟钝等,如果生产香菇的品质没有改观,那么菇农势必在香菇产业中淘汰出局。菇农转变思维势在必行,更多的菇农已能从观念和行动上开始优质菇的生产,但循规蹈矩机械性地“拿来主义”,给香菇生产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足以导致栽培上的重大损失甚至毁灭性灾难,现就几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灭菌:15.5cm*58cm的菌棒(装袋重量4.5斤),以往未加免割袋在灭菌仓内温度达到100℃保持24小时,可视为灭菌成功,而加上免割袋后,因蒸汽温度的穿透能力受阻,其空间温度在达到100℃时,时间必须延长4小时以上,方可视为灭菌成功,若菇农在采用免割袋模式时,灭菌时间采用以往100℃24小时的灭菌方式,必然会导致菌棒灭菌不彻底,造成接种后的部分感染甚至全部感染,给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 2、养菌:在免割袋香菇养菌过程中,当菌丝长满整个菌棒进行刺孔放大氧时,菌棒码垛12层,四周须留15cm以上的通气空间,每两排预留40cm左右的通气道以便于降温通养,以往未加免割袋的菌棒菌棒码垛13层以上,四周通气空间10cm左右,且每四排预留30cm左右的通气道,不会发生高温烧菌现象,而加上免割袋的菌棒,其透气性差,散热能力降低,高速生长的菌丝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供给氧气,往往造成菌棒内部菌丝酵解,或菌棒的恶性增温,导致菌丝损伤,营养结构破坏,严重者,菌丝蛋白高温变性,菌棒彻底崩溃坏死。 3、注水:在出菇管理过程中,菌棒存在“歇伏”管理,而伏天的7月和8月因天热缺菇,香菇价位居高不下,很多菇农铤而走险注水催菇,最后造成菌棒的大量坏死。由伏天“歇伏”转变为伏天“出菇”自有其充分的条件,在常规的技术中,气温在28℃以下时,头茬菇及以后注水量由90—95%依次降至80%,70%,60%等逐级递减,而伏天温度都在28℃以上,此时在低温时间点注水外,其注水量较常规注水量下调15%左右,因为温度超过28℃时候菌丝会出现“热老化”现象,而这时的菌丝持水能力极差,一旦注水量超过其持水能力,则菌丝包外的游离水会阻断菌丝的呼吸,同时也会因为温度的升高而破坏菌丝的蛋白,导致菌丝坏死,菌棒溃败报废。 4、模式:单袋的水菇模式产出的香菇多数面向中低端市场消费,而且供应量大,不占有市场优势,而免割袋的优质白顶香菇逐渐占领了市场取缔淘汰了黑顶水菇,但白顶菇对棚内要求比较高,光照度应在600lx左右(四针遮阳网为宜),此时香菇菇面偏白,菇柄细短,而黑顶水菇菇棚光照度普遍偏低,光照度在500lx以下(采用草帘遮阴或两层遮阳网遮阴),棚内光线相对较暗,造成菇盖偏黑、菇柄粗长现象,品质不高价格低,而此时菇农普遍采用通风降湿来提高香菇品质,非但品质没有改观,产量也因为反复降湿而大大下降,最终造成香菇产量低价位低的困局,打消了菇农生产香菇的积极性,殊不知关键性问题在于光照,增加菇棚透光度便可有效解决香菇面黑腿长的问题,将菇棚草帘间隔性撤掉或棚体上方80cm左右撑起一层四针遮阳网即可。 多数人认为香菇种植是个粗放性的管理方式,勿须“精细”,但细细考究,那些盈利农户几乎都做到了“精细化”管理,并严格按照香菇生活习性理性地把握好每个技术关键点,虽然未曾深入到更深的理论层次,但在具体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技术关键点上皆与香菇的生物学特性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