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年产值840余万元独山土疙瘩成为群众致富增收金元宝

茯苓是“中药八珍”之一,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药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独山县依托适宜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强化技术赋能、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茯苓产业产值和产量,助推全县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茯苓这一中药“好材”不断变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产业“良方”。 眼下正值茯苓收获季节,在独山县上司镇的贵州绿品源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记者看到,当地务工群众正在对收获的一批鲜茯苓进行削皮、切丁、晾晒……初制后的茯苓产品在库房里成堆存放,等待发往湖南、广东、安徽等多地合作药企。 “我在厂里做茯苓削皮的活儿,每个月拿到手也有3400余元。”上司镇上司村务工群众潘兴梅说,务工稳定、离家又近,收入还可观,这是让她从公司成立之初,一直坚持在厂里务工的主要原因。 2021年,独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贵州绿品源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三年以来,该公司通过“国储林+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已形成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和林业产业化企业,持续推动了当地林下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今年我们在原有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了600余亩,现在公司在独山茯苓种植总面积达1700余亩,今年预计产量1200吨,产值达840余万元。”贵州绿品源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世海说。 扩产能增产值,务工群众也受益。据李世海介绍,目前公司常年务工群众有80人左右,每年的务工费用在200余万。 “为带动松茯苓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我们积极向上申报了180万元的省级林业改革发展资金(林业产业化补助)项目资金,帮助该公司建设高质量示范基地,树立龙头企业标杆,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独山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戎晓楷说,下一步,独山将积极申报相关产业项目,引进优秀企业,开展茯苓种植技术培训,持续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独山以国储林+”模式为抓手,精准实施“国储林+林下中药材”(南板蓝、博落回、松茯苓、金樱子)、“国储林+特色林业”(山桐子、无患子、海花草)等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技术经验成熟、市场有保障的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实现国储林项目和林下经济的互动双赢。目前,独山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44.24万亩,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达11.17亿元,林下经济成效凸显,走出了一条“绿富”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