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
1、病原及流行病学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牛型、人型和禽型结核杆菌三个型。用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的方法为Ziehl-Neelsen氏抗酸染色法。结核杆菌为严格需氧菌,初次分禽结核菌时可用劳文斯坦-钱森二氏培养基作培养,经10~14天长出菌落。本菌对常用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其他广谱抗生素均不敏感。但对链霉素、异烟胼、对氨基水杨酸和环丝氨酸等药物敏感,中草药中的白芨、百部、黄芩等在实验室内试验,对结核菌有中度的抑菌作用。本病可侵害多种动物,据报道,约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患病。在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其次为黄牛、猪和家禽亦可患病,羊极少发病。单蹄兽罕见。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结核杆菌,也可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牛型菌尚可感染猪和人,也能使其他家畜致病。禽型结核杆菌是家畜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但也可感染牛、猪、人。结核病患畜(禽)是本病的传染病,特别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排菌的开放性结核患畜(禽)。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交配感染亦属可能。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症状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人型菌和禽型菌,对牛毒力较弱,多引起局限性病灶且缺乏肉眼变化。传染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经飞沫传播,小牛多经消化道感染。牛常发生肺结核,病初食欲,反刍无变化,但易疲劳,常发短而干的咳嗽,随后咳嗽加重,频繁且表现痛苦。病畜日渐消瘦、贫血,有的牛体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颌下、咽及颈淋巴结等。病势恶化可发生全身性结核,即栗粒性结核。胸膜、腹膜发生结核病灶即所谓的“珍珠病”,听诊可听到摩擦音。多数病牛乳房常被感染侵害,见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乳汁初无明显变化,严重时呈水样稀薄。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顽固性下痢、迅速消瘦。生殖器官结核,可见性机能紊乱,发情频繁,性欲亢进,慕雄狂与不孕。孕畜流产,公畜副肿大,前部可发生结节、糜烂等。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与脑膜发生结核病变,常引起神经症状,如癫痫样发作、运动障碍等。(2)病变病理学特点是在器官组织发生增生性或渗出性炎或两者混合存在。结核肉眼病灶:最常见于肺、肺门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和头颈部淋巴结。在肺脏或其他器官常有很多突起的白色或结节,切开后有干酪样的坏死,有的见有钙化,切时有沙砾感。有的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出后形成空洞。胸腔或腹腔浆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一般为粟粒至豌豆大的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即所谓的“珍珠病”。胃肠道黏膜可能有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疡。乳房结核多发生于进行性病例,是由血行蔓延到乳房而发生。
3、诊断当畜禽发生不明原因的渐进性消瘦、咳嗽、肺部异常、慢性乳腺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可作为疑似本病的依据。但又根据临床症状很难确诊。病畜死后可根据特异性结核病变,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用结核菌素作反应,对畜禽(或鸡群)进行检疫,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诊断牛结核病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即将菌素稀释后经皮内注射0.1毫升,72小时判定反应。局部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皮厚差在4毫米以上者即判为阳性牛。微生物学诊断,可采取病料(病灶、痰、尿、粪便、乳及其他分泌液)作抹片镜检,分离培养和实验动物接种。
4、防制措施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疾病传入,净化污染群,培育健康畜群。健康牛群(无结核病畜群):平时加强防疫,检疫和消毒措施,防止疾病传入。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结核病检疫,主要用结核菌素,结合临诊等检查。发现阳性病畜及时处理,畜群则应按污染群对待。污染牛群:反复进行多次检疫,一旦可疑本病,均作淘汰处理。小牛应在出生后1个月、6个月、7个半月时进行3次检疫,凡呈阳性者必须淘汰处理。如果都呈阴性反应,且无任何可疑临诊症状,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中培育。假定健康牛群:为向健康牛群过渡的畜群,应在第一年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检疫,直到没有一头阳性牛出现为止。然后再在一至一年半的时间内连续进行3次检疫。如果3次均为阴性反应即可改称为健康牛群。加强消毒工作,每年进行2~4次预防性消毒,每当畜群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5%来苏儿或克辽林、10%漂白粉、3%福尔马林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