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专家智慧探讨木耳产业创新与转型发展新方向
10月22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
在会期举办的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会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黑木耳栽培岗位科学家、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介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木耳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姚方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品加工岗位科学家、上海市食用菌所副所长、研究员刘艳芳等专家围绕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木耳种质资源改良技术创新,以及木耳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等内容做主旨发言。
张介驰从黑木耳产业发展趋势、黑木耳栽培技术创新探索等方面进行了报告分享。他提到,我国黑木耳总产量已增至749万吨,黑木耳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栽培效益空间相对充裕,实现了长时间的量效双增。然而,我国黑木耳产业还存在着产品同质化、消费空间趋于饱和、生产成本日益提高、原料废料生态等问题。
张介驰指出,我国黑木耳栽培技术需不断创新,例如在黑木耳栽培的浇水过程中,用水效率低,影响产业生态效益,因此应加强工艺和设施改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再回收利用;黑木耳栽培在菌包运输装卸、摆放吊挂、采收晾干等环节仍有大量人工操作,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因此应加强工艺创新、机械化设备研发和配套,实现机器换人,提高劳动效率。他强调,要加强黑木耳栽培生产工艺创新,而不是单独靠机械设施创新,要努力实现生产工艺和机械设施的双向靠近,实现最佳的实施应用效果。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木耳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姚方杰为与会者做了《木耳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主题报告。她从“现代育种目标、种质资源库与智能信息库建立、现代育种技术创立、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她指出,黑木耳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产业。
姚方杰介绍,木耳产业规模迅速增加,食用菌总产量约4000万吨,木耳占比近1/4。木耳主要栽培种类有黑木耳、毛木耳、皱木耳。传统育种目标是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现代育种目标则是轻简化、工厂化、个性化、功能化,即综合性状优异+育种效率高。在木耳的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姚方杰结合目前主推的黑木耳新品种多褶“吉黑5号”、中褶“黑保一号”、少褶“吉黑6号”,从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及产量表现做了分享。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品加工岗位科学家、上海市食用菌所副所长、研究员刘艳芳从黑木耳产业背景、黑木耳产品加工现状、黑木耳多糖研究、黑木耳产品开发及其他食用菌产品加工等5方面做了《黑木耳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主旨报告。
刘艳芳介绍,黑木耳是我国第二大食用菌,年产量超过800万吨。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饮食观念的提升,黑木耳的消费量在稳步增长,我国黑木耳的人均年消费达到0.48公斤。目前,黑木耳产品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仍处于初级阶段,仅占总产量的6%。从整体看,黑木耳深加工产业链条短、品类不完善,产品稳定性差、口感有待提升。
刘艳芳表示,多糖作为黑木耳中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结构复杂,活性多样。黑木耳多糖具有免疫调节、降血脂、降血糖、改善肥胖、抗氧化等功能特性,探究黑木耳多糖的结构功能特性,有助于黑木耳产品加工发展。由于木耳本身胶质吸水特性、空间结构复杂等特点,在多糖研究中还存在得率低、新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在“优质原料的选取、加工技术创新、功能特性评价、健康产品开发”方面进行改善,提升木耳品质,助于食品开发。
集聚专家智慧,加快培育和形成木耳产业新质生产力。本次“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会”聚焦木耳领域的创新与转型发展,深入探讨木耳产业发展新特征、新趋势、新挑战,加快推动木耳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