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市场

羊肚菌林下栽培技术要点

羊肚菌属低温真菌,其菌丝生长温度为21℃—24℃,子实体形成与发育温度为5℃—16℃,空气相对湿度在65%—85%。一般选择壤土、沙质混合土的土壤环境中栽培,土壤pH值以6.5—7.5为宜,在栽培中要加强通风,氧气充足是羊肚菌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1. 林地选择:林地应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源充足,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林地土壤以腐殖质丰富的类型为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沃,pH值范围5—8,郁闭度在0.6以上的针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毛竹林等。 2. 整地起垄:栽培前对选择好的林地进行清除枯枝杂草、翻耕整地处理,并结合撒施50千克/亩石灰以消毒和调节酸碱度,四周挖好排水沟并设置围栏。林下根据等高线起垄,起垄高度14—16厘米,垄面宽度为0.5—0.6米,长度不限;每块垄面间留宽60—70厘米的人行道便于采菇。 3. 播种覆土:一般用沟播。气温稳定在20℃以下时便可播种,在垄面开沟,沟间距10厘米、沟深7—10厘米,将羊肚菌菌种掰成蚕豆大小的块状,均匀地播入沟内,用种量为0.6—1千克/平方米。播种后,在种植沟的菌种上覆盖厚度2—3厘米的土壤,并整平垄面。覆盖好土后,浇透水,要求土深20厘米以上饱和持水。再覆盖地膜,地膜四周用土压住,防止风吹,地膜要求每20厘米间隔打1个1.5厘米直径的透气孔。 4. 栽培种植环境构建:以3—5亩为一个种植单元,种植地四周用地布包围,高度在1.5米以上,以防扫地风侵害。为防止冬季间歇性高温,在距地表2米高处拉遮阴纱(较密的为佳),以创造良好的生境。2月初气温回暖前,在林地距地表1.6—1.7米高处再拉遮阴纱1层,增加遮阴,创造10℃—20℃良好的生境。催菇后,种植垄上盖小拱棚,安装降温喷雾设备。 5. 发菌管理:播种完毕后浇重水1次,使0—20厘米的表层土完全湿透,之后一直保持垄面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在30%—50%,至土壤表面有白色粉状孢子形成。 6. 摆营养袋:播种后7—10天,在垄面上摆营养袋。数量按照1600—2000袋/亩(0.4—0.5千克/袋)均匀地分布在垄面上,营养袋摆放时,先用小刀将营养袋一侧划破两条口子,口长10厘米,然后将划破面紧贴(必须压紧)土面放于菌霜上。全部放置完毕后,再盖上黑膜以保湿。如出现污染应及时移除,一般可放至羊肚菌采收结束。 7. 出菇管理:营养袋摆放后,羊肚菌菌丝会逐渐蔓延至袋内,直至营养袋长满菌丝。当地温升至10℃—15℃时,揭开地膜,通过光线、通风和喷透水等措施进行催菇。催菇后,搭建高40厘米的白色膜拱棚,白色膜要求每20厘米间隔打1个1.5厘米直径的透气孔。每天采用微喷或人工补水,使林下和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同时加强通风。 8. 采收分级:子实体形成后7—10天,当羊肚菌蜂窝状的子囊果部分已展开,菇顶部开始变色时即可采收。采收后应清理泥土,分级挑选,鲜销或干制,干品用塑料袋密封保存。 9. 转潮管理:第一潮菇采摘后,停止喷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70%为宜,促使菌丝休养和恢复。养菌10天后,适当补水催菇。补水后参照第一潮菇进行后续管理,一般可采收二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