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做法

吃错蘑菇会导致中毒 预防需做到三不

最近天气炎热多雨,雨量充沛,很多野生蘑菇如雨后蘑菇般发芽。 每年这个时候,不少爱吃新鲜食物的市民都会采摘野生蘑菇,在家中烹制。 结果,他们不小心吃了毒蘑菇而中毒,令人遗憾。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毒理学科主任医师杨志干指出,一些野生毒蘑菇外观与食用菌相似,鉴别需要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仪器设备,仅依靠肉眼和肉眼观察。基于形状、气味和颜色等外观特征。 鉴别困难,误食极易引起中毒。 因此,不要凭个人经验来鉴别蘑菇是否有毒,更不要私自采摘食用。 一旦误食,应尽快去医院。

菌类知识科普_菌类知识点总结_菌类知识

千万不要吃野外的蘑菇

在雨水充沛、高温高湿的季节,毒蘑菇生长繁殖加速,食用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增大。 省疾控中心发布重要提醒:切勿食用野生蘑菇!

毒蘑菇也称为伞菌。 据统计,我国已报道的伞菌有400多种,广东地区的伞菌有200多种,其中有十多种是致命的。 广东常见的剧毒蘑菇有白叶鹅膏、灰纹鹅膏、日本鹅膏、粘帽鹅膏、簇绒鹅膏等。

杨志干提醒,“不要凭个人经验来辨别蘑菇是否有毒,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有经验,但其实很多蘑菇外表看起来很相似,很容易误判。 去年,市十二医院收治的多起近江蘑菇中毒病例中,就包括常年在荔枝树附近采摘荔枝菌的从化当地居民。 但由于外表极其相似,经验丰富的居民还是成为了骗局的受害者。 有人说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但剧毒的鹅膏菌和灰色花纹的鹅膏菌看起来“普通”。 “所以,我一再强调,千万不要凭个人经验来辨别蘑菇是否有毒。”

另外,由于是在野外,无毒蘑菇常常与有毒蘑菇共存。 无毒蘑菇很容易被有毒蘑菇的菌丝体污染。 甚至一些生长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品种也可能被毒物污染。 因此,即使食用无毒蘑菇,仍然存在中毒风险。

预防毒蘑菇中毒,必须做到“三不”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呼吁全省各地开展预防毒蘑菇中毒的警示宣传。 公众不要相信公众或网络上传播的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毒蘑菇鉴别方法,让大家知道随意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 特别是公园、植物园、旅游区、林场等土壤潮湿适合真菌生长的场所,需要进行警示,防止市民误采误食毒蘑菇,必要时定期清理。

做好个人防护,做到“三不”:

1.不采摘

市民外出外出时,不要因好奇或满足口腹之欲而采摘野生蘑菇或来历不明的蘑菇。 至于路边草丛中的野生蘑菇,毒菌不易识别,建议市民不要轻易采摘。

2.禁止买卖

注意不要从路边小贩那里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不要盲目购买消费。

3.不要吃东西

为避免类似中毒事件发生,家庭饮食的关键是不要食用自己采摘或来历不明的野生蘑菇。 团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加工食用野生菌,确保食品消费安全。

中毒怎么办?必须立即就医

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毒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从2小时到24小时不等,有的只有10分钟左右。

“蘑菇虽小,但有的却毒性极大。” 杨志干说,“其中,以伤肝型(如白鹅膏、鹅膏菌等)最为严重,是广东省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菌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肝区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症状,严重者短时间内出现急性大面积肝细胞坏死,迅速进展为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死亡率较高。占所有蘑菇中毒事件的 10%。死亡人数的 90% 以上。”

目前,急性伞菌中毒尚无明确的特效解毒剂,因此患者食用伞菌中毒后必须尽快就医。 如果发现异常,立即去就近医院洗胃、导泻、清除吸收的毒物。 根据不同类型的毒菌去专业机构进行针对性的排毒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急性胃肠炎型伞菌中毒患者不需要血液净化治疗,但肝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肾损害型则需要尽快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肝损害型的发展过程也涉及肠胃炎,经期和假期恢复期很容易误诊,另外要提醒患者,看病时一定要把吃剩的蘑菇和蘑菇汤保存起来,送专业机构鉴定,以确定他们吃过的毒菌类型。” 杨志干表示,如果患者在旅行中中毒或者家距离医院较远,可以先在家喝大量水,通过捂住喉咙(按压会厌)催吐,并服用泻药等去医院之前口服甘露醇。

自救指南

1、立即叫救护车赶赴现场。

2.立即催吐,先让误吞食物者服用大量温盐水,一次5-10ml,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住)刺激咽部,促进呕吐。减少毒素的吸收。

3.孕妇慎用催吐。

4.若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催吐,否则可能引起窒息。

5.盖上毯子保暖。

6、凡是吃了同样的蘑菇,无论是否生病,都必须立即去医院检查。

7、吃完剩下的蘑菇应保留检查,以查明中毒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