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少峰上海鲜菇一条街十年心得分析
上海“鲜菇一条街”十年风雨情—-上海邹记食品有限公司 邹少峰 2013年2月28日,随着上海曹安市场的整体关闭,由笔者创办、经营十年的上海曹安市场“鲜菇一条街”也完成了历史使命,随之搬迁至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西郊国际”)。从2002建立到2012年整体搬迁的十年间,曹安市场“鲜菇一条街”见证了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笔者有幸亲历了十年来曹安市场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的历程,现把十年间所见所闻写出来,希望对食用菌从业者有所借鉴。 一.工厂菇如雨后春笋 农民菇淡出市场 在2001年之前,上海市场上销售的菇类都是个体种植户种植的,没有工厂菇的概念,从2001年到2005年间,市场上的金针菇、杏鲍菇等品种,就有工厂菇、农民菇之分,2005之后,农民菇逐渐减少,直至今天,个体种植户种植的杏鲍菇、金针菇已经完全退出市场(上海地区)。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菇类品种,唯双孢菇还有“农民菇”“工厂菇”之分,也许不久的将来,个体种植户种植的双孢菇也会被工厂化的双孢菇所替代。 二.鲜菇品种集中出现,茶树菇、秀珍菇销量大增 在2000年之前,上海老百姓吃到鲜菇品种只有:金针菇、平菇、香菇、双孢菇,从2001年开始,市场上开始出现茶树菇、秀珍菇鲜品,并随之销量大增。有数据统计,2005年的夏季,上海市场茶树菇的日均销售量达30吨,秀珍菇日均销量达40吨。之后出现的鲜品品种有草菇、姬菇、小白菇、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海鲜菇、猴头菇、猪肚菇、长根蟹味菇、白玉菇,金福菇,褐菇、北虫草等,几乎涵盖了食用菌大部分品种。而从2005年之后至今,市场上再也没出现食用菌新品种。 三.生产本地化 市场本地化 先有市场,后有基地,是生产本地化 2005年之前,曹安市场销售的茶树菇、秀珍菇等品种主要来自福建古田县及罗源县两县,随着销量的不断扩大,从2005年之后,上海郊区出现大量秀珍菇及茶树菇生产基地(即福建菇农到上海郊区种植茶树、秀珍菇) ,这样不仅节省运输费用而且保证了菇类的鲜度。 先有工厂,后有市场,是市场本地化 2005年之前, 河南某工厂化杏鲍菇厂,其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河南本地根本没有市场,从2005年开始,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销售的数量逐年减少,直至今天,其产品在河南本地畅销,基本不要往大城市销售。 总之, 生产促进市场,市场促进生产,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进中国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南菇北移,部分品种种植基地向北转移 秀珍菇,原来是福建省罗源县的本地品种,2007以前,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每天都有数10吨的秀珍菇销往长三角地区,从2007年起,苏北的丰县、沛县开始出现秀珍菇生产基地,其产品直接供应长三角地区,导致罗源的秀珍菇在上海地区的销量逐年减少,而如今福建秀珍菇在上海市场已经失去传统优势。类似的情况还有福建古田的茶树菇、浙江的香菇、双孢菇等品种。造成福建、浙江等主产区食用菌产品销路不畅的主要原因在于福建、浙江等地人工成本比较高,原材料价格上涨,而苏北地区当地政府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比较大,未来几年,南菇北移将是食用菌行业发展大趋势。 曹安市场十年间,食用菌品种的发展情况如下: 1.金针菇价格从天价到地价 让人困惑 根据市场的销售记录,2005年春节前,上海本地某品牌的金针菇(40斤一箱)价格卖到680元,创下历史最高价,而到了2012年夏季,同样是该品牌的金针菇(40斤一箱)价格只卖到60元,从天价到地价,其跌幅之惨烈,丝毫不亚于中国。 2.杏鲍菇一枝独秀 蟹味菇进入寻常百姓家 记得在2000年,有人拿着杏鲍菇的样品给笔者看,说是三明真菌研究所的新产品,当时也没有名字,我们便给取了个名字叫“象鼻菇”,于是杏鲍菇开始在市场上开始销售,从每天数十斤开始销售,据统计,目前上海地区每天杏鲍菇的销量在50吨左右,十年时间,杏鲍菇的销量呈爆发式增长,由于杏鲍菇价格一直来维持在4-5元之间,老百姓容易接受,其市场前景一致被看好。在菇类品种中,蟹味菇一直是菇中贵族,在2006年之前,其终端销售价格都在每盒6元 -12元(150g)之间,其可食部分也就100g左右,消费者一合计下来,比所有的肉类都贵,所以蟹味菇的销售对象局限于酒店和超市,一般菜市场没有销售,从2006年开始,随着新的蟹味菇新品牌不断涌现,价格也从原来的100多元降到60元左右(每箱40盒/6kg),而在农贸市场上的零售价也降到2元-3元(150g),消费者也可以接受,成为寻常百姓家庭餐桌上不可少的佳肴,销量也随之大增。 3.部分品种市场占有率下降 (1)白灵菇:根据市场的销售记录,2002年-2005年间 上海地区白灵菇最高峰时销量达每天2000箱(10斤一箱),价格也维持在120-260元之间,之后销量逐年下降,到目前每天销售600箱左右,价格在50-120元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白灵菇价格不稳定,冬季与夏季的价格差距较大,而其口感与杏鲍菇相似,而杏鲍菇价格常年比较平稳,餐饮行业更喜欢使用杏鲍菇代替白灵菇。 (2)鸡腿菇:2004年冬季,上海地区鸡腿菇最高峰时日销售量达6000斤,之后,销量逐渐下滑,到目前每天销量在1000-2000斤, 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工厂化鸡腿菇生产的冲击,造成市场上鸡腿菇的产量趋于饱和,且口味一般。 (3)鲜品猴头菇:2003年12月份,市场每天销售新鲜猴头菇3000斤左右,从2005年以后,销量逐年下降,到目前基本退出市场,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季节性影响,不能周年生产,目前国内还没有生产猴头菇的工厂化企业。 还有其他品种如猪肚菇、金福菇、长根菇等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渐萎缩,主要原因是受食用菌工厂化冲击,造成了产能出现过剩,价格低迷,很多生产企业纷纷转产改行,且受季节性影响,不能常年供应。 根据上海曹安市场相关统计数字可知,按销售额计算,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间,鲜品食用菌的市场增长率在20%左右,较高时同比增长30-35%(2004年、2008年),2011年以后维持在10%-20%之间。 笔者从市场十年的销售记录中发现,凡能够周年生产且能稳定供应的食用菌品种,其市场增长率较高;如果是价格不稳定且不能周年生产的食用菌品种,会逐渐淡出市场。总之,市场前景好的食用菌品种,一定是老百姓吃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