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长啸村种菇记
许国初今年60岁,是土生土长的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人,也是长啸村的老支书,他见证了长啸村从“满村猪粪味”到“花溪侠影”美丽乡村的巨大变化。
“育菇”代替“养猪”
多年来,长啸村一直以养猪闻名,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养猪,年出栏生猪2万多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村民们逐渐意识到,要转变发展方向了。
2015年,经过多方考察调研,许国初和村民们相中了食用菌种植业。虽然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但由于对于菌菇养殖不熟悉,收益并不理想——菌菇对温度要求比较高,这个问题就让许国初和村民们犯了难。
转机来自国网海宁市供电公司。了解情况后,该供电公司为长啸村带来了“棚下养菇、棚顶发电”的“农光互补”解决方案:在菌菇大棚顶部安装光伏板,既能遮阳挡雨,又能用绿色经济的电能驱动设备将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维持在适宜范围,在改善菌菇生长环境的同时消纳清洁能源。
2012年至2015年,供电公司对村里核心区域的线路进行改造,将裸铝线改为线径更大的集束电缆,同时开展飞线整治,解决私拉乱接的问题,供电能力得到提升,村容村貌也更美更整洁了。
越来越多装有光伏板的菌菇大棚建起来了,“育菇”代替“养猪”成为长啸村的支柱产业之一。此后几年,长啸村食用菌基地棚顶发电、棚下种菇的“农光互补”大棚,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地的菌菇种植承包大户入驻。
2022年,长啸村食用菌基地仅利用棚顶光伏发电收入就达59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0余万元。
“菇光互补”
靠农业种植怎么让大家持续富下去?许国初和村民们考虑,通过改造大棚,打造现代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能。
2023年,长啸村食用菌基地迎来新一轮升级:20多个大棚进行了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的菌菇大棚加入了温控设备等高端数智设备,一年四季都可培育菌菇。
智能化改造后,人工成本降低了不少。许国初算了一笔账:改造后的大棚,每年节省人工成本超10万元。这只是第一步,未来还将引入全自动化机器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伴随菌菇大棚智能化而来的,是基地的用电负荷飞速增长——智能大棚每年耗电量21万千瓦时左右。供电公司为基地新安了一台600千伏安的变压器,保障新大棚用电。
如今,长啸村环境好了,游客多了,产业兴了,钱包鼓了,远行的年轻人也回来了。这个浙北小村,迎来了华丽转身。(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