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贫困地区的农村信息服务

贵州财经学院 夏勇军 农民收入问题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性的问题。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农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农民收入问题更凸显其重要性。为此,国家提出了包括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内等措施。贫困地区大都是落后的农业地区,如何搞好农业,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贫困地区的农业还面临一些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的劣势,那就是:由于投资环境、基础设施较差,尤其是交通条件差,使得他们不都具备实施那些在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诸如“公司+农户”、“龙头企业”等发展农业方法的条件,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真可谓困难重重。 对贫困地区来说,落后导致了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很多事情没钱去做。但应当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的落后尽管是方方面面的,但绝对不是每方面都等量的,而是有层次的。这就使贫困地区的发展可以选择那些差距小的方面来向发达地区学习。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信息网络和通讯技术的硬件方面。应当说,全国不同地区在这个方面的差距不是说没有,但绝对不很大(这得益于我国大力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的政策)。以贵州省来说,在经济总量上,它在全国挂末(除外),但在其大多数乡镇,都可通过电话线上网--这就使得利用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服务成为可能,关键是他们缺人才、缺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对待这种服务能为农民带来什么的认识。 首先,正如许多专家研究指出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同农村管理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如何逐步提升农村社会以及经济的管理水准才是解决涉农问题的根本。然而,贫困地区往往在农产品的管理手段上就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农民没有办法比较迅速、全面地得到需求变动的准确市场信息。 第二,毫无疑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可目前农产品市场竞争逐步激烈并有加剧的趋势,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卖不卖得出去,价格如何,成为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在贫困地区,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更残酷地存在着——贫困地区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渠道,即使有也是一般性的价格信息多,有分析的供求信息少,分散的信息多,可靠的信息少,滞后的信息多,预测性信息少。再加上目前贫困地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农民与市场有效融洽方面障碍不少,产品流通、销售都存在很大问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客观上制约了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一个品质的问题,农民和基层政府有一个提高素质、强化市场观念的问题,但这些并不能完全解释在许多贫困地区也存在的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低迷现象,将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统统归结为农民和基层政府市场观念淡漠是不公平的。事实上,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观念不强,更不在于基层政府要告诉农民每年种什么。其根本的原因是:市场意识和观念的培育是要以信息要素的充分流动为前提的。而从理论上来说,要求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去直接掌握、捕捉和筛选市场信息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即使是单一的基层政府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的把握上,基层政府和农户难以胜任。 最后,换一个角度看,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新形势下,政府更迫切地面临转变职能的问题,政府在市场中再也不能在所有领域长期起主导作用,而要退到幕后,扮演好服务的角色。抓好农经信息网络服务工作,搞好信息的收集上传、发布下载与分析工作,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