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市场

蘑菇工厂初建工厂化农业争夺三水

菌类宣传海报_菌类新闻_食用菌新闻

在“蘑菇工厂”里,装满菌类培养料的塑料罐正在生产线上运转。

在白坭镇丰果村一处建筑工地,700吨液压打桩机轰鸣,数吨重的水泥柱被压入地下40米。 明年夏天,这里将建造一栋五层厂房。 有趣的是,未来这个工厂生产的将不再是工业品,而是蘑菇。

蘑菇生长在塑料罐中。 塑料罐中装满了按比例混合的营养物质。 它们通过传送带运输。 经过高温灭菌和冷却两道工序后,穿着无菌服的技术人员将菌丝体植入,然后进入培训室。 大约20天后,蘑菇就会长出来。

工人们“采收”蘑菇并将其装进盒子里。 塑料罐已清洗干净并等待回收。 整个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许多工序只需按设备上的控制按钮即可。 随着智能农业装备的应用,工厂化养殖被认为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趋势。

依靠传感器、温控、通风、养分供给、中央控制等技术,人为控制农作物或家禽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而不受外界天气、土壤、水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实现全天候生产——工厂化农业在效率、规模、质量和成本方面,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

全天候生产“标准菇”受市场欢迎

上述生产场景实际发生在电白中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茂生物”)三水分公司。 12月18日上午,一辆白色面包车从公司工厂驶出,满载着纸箱包装的金针菇。 这些金针菇最终将被送上深圳市民的餐桌。

中茂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主要生产金针菇,日均产量40吨,销往广州、深圳等华南市场,并辐射华东、华北地区。上海、北京等市场。 市场供应超过需求。

由于全天候生产,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在效率和质量上都极具竞争力。 上述负责人介绍,传统种植食用菌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受环境因素影响,产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于干燥,就会影响真菌的生长。

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采用自动化流水线和自动控制无土栽培,每天可生产40吨金针菇,只需要约200名工人。 不受自然环境影响,炎热夏季可反季节生产。

工厂生产的“标准”金针菇菌柄长度相同,菌盖大小统一。 甚至盖子的打开程度也是相应控制的。 据介绍,这是为了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金针菇大部分都是工厂生产的。” 上述负责人表示,在工厂化生产规模效应的冲击下,传统农户种植的金针菇市场生存空间已经不大。

由于市场反馈良好,近期,中茂生物增资扩产,投资建设二期项目,将生产海鲜蘑菇、蟹味蘑菇和白肉蘑菇,产量日均产能70吨,预计明年7月投产。 上述建设工地为中茂生物二期项目。

据介绍,海鲜蘑菇等菌类附加值较高。 金针菇售价10000元/吨左右,海鲜菇等菌类售价18000-20000元/吨。 二期自动化程度更高,产能较一期增加30吨,但预计只需要150名工人。

解决“公司+合作社”推动当地农业薄弱问题

这样一个高效高产的工厂化农业企业能否带动三水农业的整体提升?

从数量上看,三水是农业大区,仅登记农业用地就有35万亩,约占三水辖区总面积的1/4。 但就非“农业强区”而言,2013年,三水龙头农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75亿元,净利润仅为1.34亿元。

“总体来看,三水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粗放,产品档次低,至少还有附加添加,一些企业不规范、组织化,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农业管理科工作人员陈伟胜表示,三水农业管理仍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需要转型升级。

目前,工厂化农业企业对三水农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较弱。 工厂化农业企业虽然生产农产品,但一般位于工业园区,与周边传统农业互动较少。

以中茂生物为例,其蘑菇栽培材料主要包括玉米芯、豆壳、麦麸等,但玉米、大豆、小麦并不是三水的主要农作物。 从主要省份而不是本地采购原材料。

从员工构成来看,中茂生物的员工虽然主要是当地村民,但无法提高村民的农业技术。 据该公司人事总监周杰忠介绍,包装车间员工最多,约占员工总数的一半,但包装车间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性劳动——装箱。 技术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负责将菌丝体植入培养基中。 它只有十几名员工,其中大多数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外国人。

唯一和当地农业有关系的就是最后的垃圾处理环节。 该公司的蘑菇下脚料和培养基废料可用作肥料和饲料,出售给周边农民。

陈伟胜表示,三水区农林渔业局已经意识到工厂化农业企业与三水当地农业存在脱节。 因此,去年提出“公司+合作社”一体化组织形式,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合作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引导农民和合作组织以土地经营权、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参与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品牌+农户”一体化组织形式。

目前,这一举措已取得一定成效。 例如,位于乐平的佛山市正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工厂化农业企业,主要生产疫苗。 公司已与周边家禽畜养殖户达成协议,免费提供疫苗,养殖户需定期反馈疫苗效果。 其中,公司技术由当地农民共享,农民带动公司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互利共赢。 陈毅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