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泓冬虫夏草复合群生物链网络分布式样
野生菌资源及可持续利用研讨会于2023年在云南昆明举行,会上云南大学虞泓教授在野生菌多样性论坛环节做了题为“冬虫夏草复合群生物链网络分布式样”的报告分享。
虞泓教授介绍到,自上世纪80年代,研究警告冬虫夏草即将灭绝;199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二级保护物种;2018年被列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真菌卷》“易危”级别;202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国二级保护物种。“值得关注的是,近40年来,冬虫夏草实际交易量却一直保可持续的趋势,冬虫夏草采挖量一直保持可持续生产能力,并成为主产区藏牧民经济支柱,说明对冬虫夏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评估是保守的,也是悲观的;近15年来,冬虫夏草年产量37~70吨,青海冬虫夏草产量45~80吨,年总产量大约82~150吨。”他表示。
“近十年来,通过在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冬虫夏草产区,进行广泛野外调查采样,同时再次对滇西北横断山区腹地丽江老君山-鲁盘角-玉龙玉山-迪庆东旺雪山-梅里雪山-羊拉山-怒江高黎贡山-雪邦山等区域进行调查,获得了370个冬虫夏草分布坐标;96个冬虫夏草种群共1000份样本;拍摄照片800余张;制作冬虫夏草标本520余份;分离保存菌株230份。”
虞泓教授提到,已有冬虫夏草适生分布研究均侧重于冬虫夏草菌和从当前到未来的预测,缺乏寄主蝠蛾和蝠蛾取食植物种间依赖关系的分析,缺乏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动态分布格局分析。“冬虫夏草复合群实际上是冬虫夏草—寄主蝠蛾—蝠蛾取食植物多物种间生物链网络生态位的交集。”
报告中虞泓教授分享了其所在团队基于冬虫夏草—寄主蝠蛾—蝠蛾取食植物种间生物链网络的适生区,进行叠加,建模分析;通过较大时间跨度研究,尤其对过去历史分布格局反演,提供更完整的冬虫夏草复合群分布历史动态,同时,引入生态学“冗余度”概念,进行物种分布建模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冬虫夏草复合群适生区随气候变化持续扩张,且集中连片程度加强,这一趋势有利于冬虫夏草可持续利用,为冬虫夏草主产区几十年来保持可持续高强度采挖,未见明显产量减少,一直保持可持续的趋势,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冬虫夏草适生区、寄主蝠蛾适生区、蝠蛾取食植物适生高冗余区三者分布格局显著相似,是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寄主取食植物种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生物链网络基础;冬虫夏草—寄主蝠蛾—寄主取食植物适生区生物链网络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分布格局与变化,为当前到未来冬虫夏草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生态地理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何对冬虫夏草进行保护与监管?虞泓教授强调,应加强“避难所”就地保护,从生态系统层次进行监管保护,同时多渠道发展地方民族经济,减少对野生冬虫夏草的依赖。报告最后,虞泓教授还针对冬虫夏草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本次会议由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植物学会真菌学与食药用菌专业委员会、易菇网承办,更多报告内容请关注蘑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