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做法

中国食用菌行业重大事件

1992年左右,汉前仙家所记载的《汉书·艺文志》收录有《黄帝杂子志君》18卷,是一部论述饵菌服用方法的专着。

100多年前,王充的《论衡·楚枝篇》云:“种枝枝如豆”。 这是人类栽培真菌的最早记录。

许慎《说文》从100到121,有“”、“木耳”、“木耳”、“芝”、“))”、“”、“荋”、“萮茈”等词。菌类。

公元136年至250年,《吴朴本草》进一步认识了紫枝、茯苓、猪苓、雷丸的药用价值。

公元200年到300年,东方朔所著的传奇小说《十洲》记载,海外仙山遍地生长着灵芝和瑶草。 昆仑山脚下,还有仙人修炼的“芝天惠普”。 这些神话传说对后来道家探索灵芝栽培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公元232年至300年,张华的《博物志》中有许多关于真菌的传奇记述,并谈到用“土浆水”解毒蘑菇中毒。

公元284年至公元363年,西晋著名道教人物、医学家葛洪,号抱朴子。 他潜心编纂古代真菌文献,探索服用真菌养生长寿的方法,开创了后世道家研究灵芝的潮流。

公元340年,葛洪撰写《抱朴子内篇》,记载了5种古代蘑菇种类,列出了菌类约100种,自称600种,并记述了采集、服用的方法。

公元3世纪至6世纪,在仙道教重视修行、服用“仙药”的影响下,促进了古代真菌学的发展。 魏晋六朝出现了《知草经》、《纪瑞》、《取饵》等专着。 约100种以上。 但大部分已经丢失或者只有少数丢失了。

公元502年,《名医记》记载了禹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松木中栽培茯苓。

公元533年至544年,《齐民药术》收录了“香菇法”、“木耳”、“汤蛋”、“香菇菌鱼汤”等多种菌类加工烹调方法。

544年(?)《酉阳杂祖》中对竹荪的自然发生和形态描述有详细的描述。

公元581年至600年,《药物论》中出现了人工栽培木耳的记载。

公元621年以后,中国早期食疗著作《食疗本草》中就有茯苓、木耳等菌类的食疗方。

622年至624年,欧阳询等人编撰的《艺文类聚》,是我国保存最早的古籍之一,对于探索唐代以前的真菌学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36年,《隋书·经记志》记载,隋代菌类著作中有《植枝志经》,是道教种植枝枝的秘法。

659年,国家颁布的中国第一部药典《汤心修本草》问世,收录了六枝、茯苓、槐耳、猪苓、桑葚、五耳、雷丸、桂盖、地芩、地芩等真菌药物。 耳朵等

公元7世纪左右,茯苓通过海船传入印度,享有“中国第一良药”的美誉。

公元701年至714年,孟沉着有《食疗本草》,其中载有木耳食疗方。

709年,唐朝大臣下令韦巨源一家将“天花功”列入宴席菜单,平菇首次见诸文献。

738年左右,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首先提出了毒菌的鉴别标准。

公元8世纪左右,唐末韩尔所著的古代农书《四时汇编》中就有《播菇之法》,这是人工栽培金针菇的最早记载。

889年至896年,中国的《尺国图》传入日本。

公元971年,宋朝在广州设立船政司,中国产的茯苓、茯苓神经被阿拉伯商人运往非洲。

公元977年至公元984年,李昉等人编撰了《太平御览》,系统整理了北宋以前的真菌文献。

1008年,宋真宗下令全国捐献植草。 王钦上交《智草》8193本,并从泰山采集《智草》38000本,寄往东京。

公元1013年,丁谓向宋真宗进献《智草》三万七千册。

公元1014年,丁谓向宋真宗进献《灵芝》九万五千卷。 芝芝转运者成群结队地来到这条路上,被誉为“灵芝指南”。

公元1078年,陈芝撰写了中医保健、老年病学专着《养老书》,其中有“茯苓酒”等食疗方剂。

公元1082年至1098年,唐慎微撰写了《正类本草》,是宋代以前真菌药性和方剂研究的集锦。 书中收录的菌类有朱木耳、茯苓、桑葚、五木耳、猪苓、杨树耳、雷丸等。 、竹肉、蝉花、鬼盖、树歌、狄二、狄琴等。

1161年至1279年,林洪撰写了《山甲清功》,记载了菌类等山珍美食的食谱和轶事。

公元1162年前,郑樵编纂了南宋以前的真菌文献集《通志》,对芝芝的描述尤为详细。

1206年至1368年,出版了《家居用品全集》。 这是一本日常百科全书,收录了许多蘑菇的制作方法,其中“熏蘑菇”、“酒(火舞)蘑菇”等,展现了江南蘑菇的烹饪技巧。

公元1240年左右,周密写的《归心杂学》中记载了用“揉印”法栽培茯苓的情况。

1241年至1252年,周密撰写了《旧武》,记载了宋朝南下后临安(今杭州)的故事。 宫廷佳肴中所列的有“天花蜜炒”、“切蜜蘑菇”等,这是蘑菇加工和蜜饯的开端。

1247年,宋慈撰写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对毒菌中毒的临床表现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描述。

公元1245年,浙江台州仙居(今浙江)人陈仁玉撰写了《真菌谱系》,记述了仙居所产的11种真菌。 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食用菌,详细介绍了各种菌类的产地、性状和风味。 、形状、等级、收藏和食用方法。 文章最后给出了真菌中毒的解毒方法。

1256年,陈敬仪的《全方备族》编撰了古籍中与真菌有关的各种诗词歌赋、轶事轶事。

1268-1374,贾明:《食疗须知》,描述了菌类的各种食用方法。

1273年,王攀出版了《农桑集要》,其中收录了《瓜菜门》中毛癣菌的栽培方法。

1313年的《王震农术》详细记载了蘑菇栽培技术,包括选田、选树、采收、切花、接种、覆盖、浇水、蘑菇栽培等一整套技术。 当时“山谷里的人用它来耕种”,这是山区最早的商业化生产。

1329年,吴芮出版了《每日本草》,为香菇的药用价值提供了新的见解。

公元1330年,胡思慧撰写食疗专着《银山正要》,在“采宝异食”、“神仙食疗”等章节中收录了多种真菌食疗养生方剂。

1368年,浙江龙泉县的蘑菇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将种植蘑菇的专利授予龙泉、清远、景宁三县的蘑菇人。

1379年,于震出版了《植树书》,简述了食用菌的栽培。

1403年至1424年,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所载货物中有茯苓等菌类、药材。

1436年,兰茂撰写的《滇南本草》是现存最早的地方医学专着。 云南记载的地方药材中,有“羊脂菌”、“扫帚”、“干锅”、“七星菌”等29种真菌。

1436年至1449年,明朝编纂的《正统龙泉县志》,记载了浙江龙泉县切花生产香菇的技术。

1445年,邵逸正都编印出版了《正统道藏》,这是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以来道教经典的总集。 本书收录了非常丰富的古代真菌史料,如《太上灵宝知草品》一卷,记载了知草127种,均配有图片。 是我国流传的第一部真菌图谱; 《芝麻之书》一卷,详细记述了道家种植芝麻的秘法; 还有许多取饵、喂粮的方剂,都是靠这本书保存下来的。

14世纪,韩易的《易雅易易》中载有“五香料饼”的制作方法,是茯苓饼制作的最早记载。

公元1522年至1566年,潘志衡撰写了《广域古谱》,这是一部对沉香药物的《本草纲目》的汇编,综合古籍,参考真菌的旧理论。 它记录了可食用的未知真菌。 15 个类别。

1558年,《龙岩县志》载有蘑菇栽培方法,这是福建省最早的蘑菇栽培记载。

1562年,黄佐编纂的《广东通志》,详细介绍了香菇的栽培方法,是对“北香菇”生产的最早记载。

1578年,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以下真菌药材:六枝芝、木耳、桑葚、槐耳、榆耳、柳耳、赭耳、杨耳、松茸、杉木耳、人心果香菇,香菇。 香菇、木霉、香菇、羊肚菌、鸡枞、野草、土菌、竹蓼、竹肉、艾草、茯苓、猪苓、雷丸、桑葚、哲黄、雪蚕等,共32种,并广搜古方,收集明前菌方。 作者还对汉魏六朝以来与知草研究相关的神秘概念进行了批判。

1604年,王向进撰写的《群芳谱》,全面收录了明代以前的真菌名称、使用方法及相关典故、轶事。

1629年至1709年,朱彝尊撰写的《食贤红秘》,其中收录了多种浙江风味菌类菜肴的烹饪方法。 “八珍糕”,清代的保健珍品,最早有文献记载。

1630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了猴头菇在食品中的用途。

1683年,江苏常州(今苏州市)人吴璘撰写了《吴菇》,这是继《葛布罗玛》之后的又一地方真菌志。 真菌有26种,分为上、中、下三类。 还详细描述了伞菌的识别。

1688年,康山撰写的《广东阳春县志》,简述了香菇的栽培方法。

1688年,陈浩子写了中国最早的园艺专着《花镜》,描述了道家种植蘑菇的方法和制作灵芝盆景的方法。

1705年,蒲松龄撰写了《农桑经》,其中载有接种细菌的方法,并编制了多种菌类食疗方和谷类禁食方。

1708年,王浩奉命补充《群芳谱》,更名为《广群芳谱》,其中收录了更加丰富的历代菌类典故和奇闻轶事。

1723年至1735年,清朝雍正年间,湖南红山地区利用松茸乳杆菌炼制蘑菇油,名扬全国。

1726年,蒋廷锡等人编撰了中国古代卷数众多的大型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收录了清代以前有关真菌的文献。

1736年至1795年,张宏《滇南新记》记载,云南土特产之一有“鸡枞油”,并详细记载了制作方法。

1738年,浙江陇、青、泾三县的蘑菇居民集资在西阳大地修建了“香菇庙”,祭祀被尊为“蘑菇神”的吴三公。 庙里的信众中有刘伯温、五仙灵官等。 每年农历7月16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1742年,郑文泰编成《教时通考》,收集历代农业文献,对木耳栽培作了简要记述。

1759年,吴亦洛撰写《本草纲目》,冬虫夏草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本草书籍中。

1765年,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全面收集了明清笔记本小说和地方志中对冬虫夏草的描述。

1792年,袁枚撰写了《随园食单》,对木耳烹调艺术有独到的见解,编制了10道著名的木耳菜肴。

18世纪末,清代传世的大型手稿《跳鼎记》收集了清代所有的菌类菜肴,记录了数百种南北风味的菌类名菜,体现了清代菌类菜肴的丰富和丰富。自清代乾嘉时期以来,蘑菇的烹饪技术多种多样。

1822年,陈昌济等人编撰的《广东通志》,首次记载了广东韶关南华寺僧人用稻草栽培草菇的方法,世称“南华菇”。

1841年,叶桂所著的《本草纲目重修》中,银耳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本草纲目》中。

1848年,吴其钧编撰了《植物名实图考》,收集了丰富的古代真菌学史料。

1850年至1926年,薛宝臣着有《素食简论》,其中载有冬(冻)木耳、银耳、桂花木耳、榆木耳等10余种菌类的烹调方法。

1866年,《湖北房县志》记载,房北香儿山已大规模采伐栽培木耳、银耳、血耳、桂花耳等。 洱山“枝干纵横,如篱笆”,颇为壮观。

1874年《浏阳县志》记载蘑菇栽培方法,主产地为青草芽集。

1875年,浙江龙泉蘑菇居民集资重建“香菇寺”。

1880年左右,广东始兴县开始生产香菇,品质优良,被誉为“北江香菇”。

1893年5月4日,中国真菌学、植物病理学奠基人戴芳兰出生于湖北江陵。

1894年,四川省通江县富阳区玄祖寺出土的碑文记载,通江采用“原木诱导法”生产银耳。

1898年,陈寿鹏翻译了1897年美国农业学会出版的《如何种植国内真菌》,先发表于《农业科学杂志》,后由北洋官报局出版。 这是最早介绍西方蘑菇栽培技术的中文译本。 与本书合编的《蘑菇的栽培方法》由日本本间耕作编着,林仁译。 介绍了木耳蘑菇、松茸蘑菇、青头蘑菇、小麦蘑菇、玉蘑菇、木耳、蘑菇(蘑菇)。 真菌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