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养菌阶段的水分管理问题
在羊肚菌养菌阶段,最好的执行方案是:不浇水,即便是土壤已经开始变干,也就是所谓的“干养菌”。
所谓的养菌阶段,指的是从播种开始到催菇之前的整个阶段,其作用是确保菌丝在土壤内形成足量健壮的菌丝网络,并将外源营养袋内的营养转移至这个菌丝网络,满足后期出菇的能量所需。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促进这个过程形成,不去扰乱这个进程。
播种阶段有一次水分管理操作,确保的是播种后菌丝可以快速定植和生长。水分不够,菌种无法萌发或无法在土壤内生长;水分过大,土壤内缺氧菌丝依旧无法健壮生长。因此播种阶段的水分操作要求是播种前将土壤湿度调节到合适程度,之后播种,这种方案最安全。如果不能实现播种前将土壤湿度调整到位,则可选择播种后24小时以内,进行喷水,调节土壤湿度。这样的操作严格要求是播种后24小时以内完成喷水,水量以雾化水为最好,喷灌则较差,且确保喷水后的土壤不能过于板结;此次水量可以大一些,目的是确保本次浇水之后的土壤湿度可以保持到催菇。
播种之后,菌丝随即在土壤中蔓延,形成菌丝网络;长至厢面的菌丝是大家直观看到的,厢面上的菌丝在一周之后,开始逐渐转变为菌霜;大多基地此时开始摆放外源营养袋,菌丝随即进入营养袋吸收营养至土壤内的菌丝网络,直至营养消耗殆尽,达到催菇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正常的情况是土壤水分一直在降低(南方除外)。对于黄河中下游以及以北地区,雨水较少,少壤土为主,水分流失尤为明显,因此优选播种后,覆盖地膜进行适当保湿;对于长江中上游以及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丰盛、空气湿度较大,土壤水分流失较慢或经常下雨导致土壤湿度偏大,则需要避雨通风排湿的操作,具体可通过深开沟、覆地膜、覆棚膜等降低土壤湿度。
避免在养菌阶段浇水,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物理损伤
养菌阶段,土壤内的菌丝网络已经形成,浇水造成的土壤结构改变造成菌丝断裂,影响菌丝网络的功能;常见的表现如每浇一次水或每一次淋雨,菌丝就稀疏一次,这在菌丝活力(健壮)不足时尤为明显。
原因二:菌丝形态功能的改变
如前面所述,养菌阶段以两种形态为主:土壤内的菌丝网络和地表的菌霜,两者都是生产所必须的产物,缺一不可。而两者数量失衡,则对后期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菌丝倾向于朝着湿润地方生长,养菌阶段浇水,将增大土壤表面的湿度,菌丝则倾向于在土壤表面聚集,形成较厚的菌霜,实则消耗了土壤内的菌丝或营养。
再就是无谓的人力劳动,因此可以说养菌阶段的其实是最懒最省事的阶段,不要经常动不动就是去搞啥管理,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