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已成气候
交口县石口镇田林农用菌种植基地,菇农正在采摘“交口夏菇”。本报记者 李全明 摄
近日,记者走进交口县石口镇渭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菇种植车间,看到香菇棒堆放整齐。 渭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红泉指着仪表说:“车间配备了调温风机和大数据采集仪器,一旦出现异常,仪表就会报警,工作人员会立即赶来调查处理。”
在蘑菇深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航空配餐的蘑菇酱包进行分类、清洗、擦拭。 车间工人王海琴说:“我的两个儿子都上中学了,我在蘑菇深加工车间工作多年,每月收入2600多元,绝对够日常开支。” ”。
近年来,交口县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紧密依托现有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构建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食用菌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体系,打造以石口为主的食用菌产业。 康城镇上家沟村是全国食用菌保健示范镇。
该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稳定奖励补贴政策,巩固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食用菌种植规模已达3000万株,覆盖60%的行政村,带动5000多人稳定增收。
该县利用石口镇现有的食用菌发展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生态气候等有利条件,依托渭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田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康源达种植合作社,209国道沿线仙河县道康石线西侧的张家川、陈家峪、下浩城、川口、阳春堡、溥仪、丁家岩、石口、桥上、山神峪等村,打造了25公里食用菌产业发展走廊。 年产棒状菌5000万支,种植食用菌2000万支,加工食用菌产品3万吨,出口创汇1000万元以上。 在此基础上,持续打造食用菌专业镇,推动乡村振兴,支撑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县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食用菌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了带领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参与生产、种植、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菌株和蘑菇棒以及有机肥料。 生产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未来,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广和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食用菌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一体化。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 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现代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我们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同时,还与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农科院等食用菌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开发利用液体菌种、菌种研发、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功能食品开发、大数据应用、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渭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亮表示,“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大数据库,从原料、配料、播种等每一个环节都全天候进行数据采集,从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结果分析我们培养的菌株哪里需要改进。”
“‘十四五’期间,我公司将再投资3亿元,达到年产菌种500万公斤、5000万杆、标准果棚1000个、1500万杆的生产能力。蘑菇棒达到2000万支,加工销售干鲜蘑菇能力达到3亿吨,公司开发了10多个深加工产品,带动了万余户农户,着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企业。产业发展、休闲旅游、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将特色蘑菇康养小镇打造成带动滘口食用菌专业镇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食用菌龙头企业。 谈到公司的发展前景,李亮充满信心。
在党建的引导、合作社的努力、村民的努力下,康城镇上家沟村已有三分之二的村民参加了合作社。 人均年收入达到16500元,村集体经济超过38万元。
目前,上家沟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已建成高标准四季日光温室出菇大棚4万平方米、日光温室菌类种植大棚8000平方米、原料车间4000平方米、制棒车间1000平方米,冷藏分选车间一个。 2000平方米,形成香菇100万株、平菇100万株、羊肚菌50亩、茯苓300亩的种植规模。 食用菌年产值达1800万元。
今年以来,该村持续整治恢复土地40亩,准备建设20个高标准食用菌大棚。 已联系20户农户参与蘑菇大棚建设,基本实现全村全民参与,户户建棚养蘑菇。
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交口县巩固脱贫成果的支柱产业和长期富民持续增收的产业。
记者 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