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双孢菇 腰包鼓起来
4月7日下午两点,在安徽省泗县屏山镇大李村的宏源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工人小心翼翼地掀开温室大棚的门帘、猫着身子钻进去,然后快速地将门掩上。
该基地负责人孙森用同样的‘操作’将笔者带入温室大棚里。经过短暂的光线适应,只见棚内架起四排整整齐齐的培育土坯,在土坯上一个个伞状的小蘑菇顶着白白的脑袋,像地面上蹲着的一个个胖娃娃,甚是喜人。五六个工人头上戴着探照灯,娴熟地从三层棚架上将蘑菇采进塑料提篮里。
孙森在叮嘱完第一天上岗的工人采摘时要注意的事项后介绍道:“我们工人刚才采摘的蘑菇叫双孢菇,这种蘑菇颜色洁白,长时间通风会导致菇伞颜色发黄,所以我们每天采摘时都是封闭棚门。”据了解,整个采摘季还将持续到五月底,从去年十月中旬第一茬蘑菇出菇以来,工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要进行两遍采摘。眼下每天2000斤左右的出菇量让孙森很满意。按照一斤9元的市场收购价来算,每天就能有将近两万元的毛利。
在棚外,孙森谈起了当初的创业经历:“其实我早就有种植食用菌带着乡邻一起致富的打算,但是考虑到自己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资金,这个构想一直没有成形。”镇扶贫工作站和村里驻村工作队在得知他当时的想法后,主动和县直有关部门对接,为孙森进行食用菌的种植在资金扶持、土地流转等方面开辟了一系列‘绿色通道’。有了镇村的支持,孙森大胆地迈开了发展的步子。通过市场考察,他了解到双孢菇伞盖肥厚,清香适口,独具风味,被人们称为“素中之肉”,其营养价值较高,经济效益也较为可观,于是就下定了种植双孢菇的决心。在种植之前,孙森和家人还专门到外地的双孢菇种植基地打了大半年的工,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和资金上的双重保障,2019年5月,孙森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在村子里流转了100亩的土地,先期建起了占地八亩的十个温室大棚,进行双孢菇的试种。蘑菇刚一上市,福建、浙江等地前来收购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小试牛刀就迎来了‘开门红’,孙森对下一步的发展心里有了底气和信心。他说:“我不仅自己在村里挣了钱,还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共同增收,这样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
完成了一个棚的采摘,贫困户李光瑞将棚门掩好,又‘转战’到下一个棚子。每天70块钱的收入,让他干的很带劲。“我近视有一千多度,平时干个活都靠摸,现在在棚里头上戴着灯,采着白蘑菇,一摘一个准。这个工作简直就是给我‘量身定做’的。”隔着厚厚的眼镜片,也能感受到李光瑞欣喜的目光。目前,固定在基地里务工的农户有8个人,其中贫困户有5个。
清凉的蘑菇棚外,一群工人正在不远处的空地上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刚刚搭建的大棚钢筋骨架已初见雏形。“我打算把流转下来的其余土地都利用起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让乡亲们的腰包撑得鼓鼓的。”孙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