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专家齐聚昆明共商野生真菌资源可持续利用
人民网昆明6月30日电(记者李发兴)6月25日至27日,野生菌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举行。
研讨会设置“野生菌多样性、野生菌可持续利用、野生菌资源与青年学术”四个论坛和30场学术交流报告,重点关注野生菌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菌类产业发展。 来自美国、加拿大及全国23个省份的200余名食用菌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大计。
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广东省科学院的六位专家学者围绕野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并就各自的主题进行了报告。 在野生菌可持续利用论坛上,专家学者汇报了云南、福建、四川、山东等地野生菌资源及利用情况,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在野生真菌资源论坛和青年学术论坛上,各位真菌研究专家和青年学生围绕“它叫什么名字?”三个问题讨论了海南角皮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和资源。 “它有什么用?” 和“有毒吗?” 报告内容包括大型真菌研究、罗霄山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野生真菌多样性研究、香格里拉大型真菌资源及可用性评价、海南热带雨林红菇真菌物种多样性等。野生真菌的种类、形态进化和分类学发展。
本次研讨会主题涵盖野生蘑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野生蘑菇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生长分布区域独特,种类多样。 它们具有重要的经济、食品、医疗、生态等价值。 对于促进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创建绿色生态的重要支撑。 同时,还深入探讨了野生蘑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和方法。
“本次研讨会针对我国野生菌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热点、难点、痛点,从野生菌资源调查、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带动了通过科研创新实现产业升级,继续扎根野生菌保护利用领域,为共同推动我国野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