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对话发现新物种 学者曾年凯白顶鸡油菌最好不要吃可能会对其他植物造成损害

食用菌文献综述_菌类文献_菌类检索表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莺歌岭地区白顶鸡油菌子实体照片(2017年) 曾年凯拍摄

封面新闻记者 郝莹

近日,我国在海南、浙江等地发现了一种新物种,名为“白鸡油菌”。 这一发现发表在国际期刊《微生物学前沿》上。

据悉,白顶鸡油菌是由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教授曾年凯科研团队联合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研制而成浙江大学学士。 发现于天目山,结合形态解剖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确定为新种。

“发现”的漫长过程

新物种的发现非常罕见,往往是偶然的,白顶鸡油菌也不例外。

2017年5月,曾年凯带领科研团队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莺歌岭地区大型真菌进行背景调查。 在莺歌岭莺歌口休息时,他发现了一些无法确定种类的白色蘑菇。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是鸡油菌,因为鸡油菌的颜色是黄色的,类似于鸡油,所以被称为鸡油菌。 这种白色的非常罕见。” 曾年凯立即拍下照片,成为白冠鸡油菌的第一个影像素材。

菌类检索表_食用菌文献综述_菌类文献

张玉琢画的白顶鸡油菌微观结构

将标本带回实验室后,科研团队硕士生张玉琢在曾教授的指导下对标本进行了微观结构和分子研究。 他们发现,除了颜色之外,这种真菌的其他特征与鸡油菌属一致。 经过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和文献比对,确认这是一个新物种。 其菌盖呈乳白色,表面光滑,边缘呈波浪状。 研究人员根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白顶鸡油菌”。

2022年6月27日,相关研究正式发表在国际微生物学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确认了新物种的成立。 同时公布的还有鸡油菌、鸡油菌松林和鸡油菌灰菌,共4个新物种。

该研究由海南医学院2019级硕士生张玉琢为论文第一作者,海南医学院药学院曾年凯教授为通讯作者,浙江大学林文飞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巴特·拜克、南京医学院江西教师苏明生、湖南师范大学陈佐红教授、张平教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莺歌岭分园工程师蒋帅、安东宇海南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了该研究。

与壳斗科植物有共生关系

针对公众好奇的问题“白头鸡油能吃吗?” 曾年凯表示,从以往的大量研究来看,鸡油菌属的真菌都是可以食用的。 据此推测,白顶鸡油菌应该也是无毒可食用的。

尽管如此,曾年凯认为,最好不要采摘白头鸡油食用,尤其是野生蘑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它与壳斗科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 没有壳斗科植物,白坎油菌就无法生长和生存,壳斗科植物没有白坎油菌等就无法生长,即使蘑菇有帮助,也不会生长得很好。”基于这种共生关系,采摘鸡油菌可能会对其他植物造成损害,甚至造成损害。生态平衡。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物、植物、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维持着微妙的关系。曾年凯说,“我们还没有深入研究这种关系,还有更多未知的原因仍有待探索。”

菌类检索表_菌类文献_食用菌文献综述

图片来源“蘑菇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公众号

发现75个新品种“教授蘑菇”

对于曾年凯来说,发现新物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从事大型真菌资源与利用工作21年。 带领海南医学院科研团队发现并正式发表2个真菌新属、75个真菌新种、19个新组合种、1个中国记录真菌新属、1个中国记录真菌新属。中国。 2项新记录。

此次发表的4个新种中,白色鸡油菌和白斑鸡油菌均发现于海南。 “在莺歌岭采集到的,是白坎特雷勒新种的模式标本。”曾年凯解释道。 所谓模式标本,是指最能代表该物种特征的标本。 “我们在莺歌岭发现的白冠鸡油菌个体较多,生长良好,因此被选为模式标本。海南莺歌岭也是其模式起源。” 2020年,林文飞老师在浙江天目山考察时发现了白鸡油菌的分布,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了这个物种,并在研究了多个标本后发表了论文。

曾年凯团队长期在海南开展大型真菌背景调查,实地考察足迹遍布海南各地。 真菌采样难度较大,曾年凯带着学生深入雨林采集标本。 “真菌本身就极其有生命力,它与生命的进化息息相关。只是过去我们看不到它,它一直是隐藏在它背后的力量。只有研究它、了解它,我们才能发现它。”更好地保护它。” 他认为,大规模的真菌研究尚未深入,因此做好基础分类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南的生物多样性确实丰富,如果我们能在有生之年让这里的真菌几乎形影不离,那就足够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国家、为整个海南省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