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做法

清远世界香菇之源

香菇又名“香菇”,被誉为“山珍之冠”。 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古籍中就有关于香菇的专门记载。 800多年前,浙江清远创造了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辉煌历史。 多年来,菇农在传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同时,也传承了独特的食用菌文化,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食用菌发展历史。 2014年,清远香菇栽培体系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香菇的起源地

世界蘑菇原产地确定在清远。 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气候温和,冬暖夏凉。 全年最热平均气温26度,最冷月平均气温7度。 森林覆盖率86%,非常适合蘑菇生长。

很多年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经常上山寻找食物。 有些人不小心吃了毒蘑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直到800多年前,清源乡贤吴三公发明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开创了香菇生产的先河。 清远及周边地区群众也获得了稳定、安全、营养的香菇产品。

吴三公出身贫寒,靠上山打猎挑盐为生。 他在百山祖北麓茶梅味香菇湾打猎、烧炭时,发现倒落阔叶树所产的蘑菇无毒,味道鲜美,遂将其命名为“香菇”。 后来人们发现,刀斧砍过的地方长出了很多蘑菇。 伤口多的地方,蘑菇长得像鳞片一样大,伤口少的地方,蘑菇就少了。 没有切的地方就没有蘑菇,于是就总结出了“切花法”。

他在西阳、竹山地区制蘑菇、传播蘑菇技术时,对砍伐后未砍伐的树木进行严厉殴打。 过了几天,满树都长出了蘑菇,于是他发明了“木耳蘑菇术”。 吴三功通过长期广泛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人工栽培、管理和加工方法,如选址、菇木类型、切花、覆衣、养花、养花、烘烤等。 蘑菇人将其视为蘑菇的祖先。

香菇人工栽培的成功,为香菇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据说,明朝初期,国师刘基就香菇人工栽培技术申请了“皇家专利”。 清远及周边龙泉、景宁成为全国唯一的传统食用菌种植区。 此后,三县菇农不远千里,利用这一专利在全国各地从事蘑菇生产,积极开拓蘑菇产区和市场。 在漫长的数百年里,清远蘑菇居民足迹遍布福建、江西、广东、安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市。 清康熙《清远县志》也记载:“清邑人以制蘑菇为业,老者在家,强者居外,历过川、陕、云、贵。 ”

1989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热带蘑菇学会主席张书亭教授多次来清远考察论证,并亲笔题词“香菇的起源”。 《清远香菇种植起源》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 1995年,清远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授予“世界上人工栽培香菇历史最悠久”的称号。

“固原文化”永垂不朽

长期以来,菇农都到外地深山里生产香菇。 为了方便生产和生活,菇农们选择了坐北朝南、道路通达、取水方便、地势隐蔽的山地。 以竹、木、茅草为材料,搭建简易小屋,俗称“蘑菇小屋”。

蘑菇人从冬天到春天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年在香菇农场度过半年左右的艰苦生活。 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独特的香菇文化。 古神庙会、古山语古聊白、地方戏剧“二都戏”、蘑菇民歌、蘑菇人的防身术、蘑菇人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是重要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世界农耕文化的体现。

每年农历七月十六至十九举行蘑菇庙会。 清远、龙泉、景宁三县外出采蘑菇的菇农纷纷返乡过节,实现心愿。 由于菇农世代在山里谋生,不少菇农从七八岁起就随长辈远走他乡,每年都在孤山生活。 “到西宫五三公安上香后,制蘑菇的人就会蘑菇旺盛,生意兴隆,人民吉祥,家庭吉祥,年年平安。” 蘑菇人回村或者出去制作蘑菇,一定要去蘑菇店。 寺庙供奉神灵,表达感恩之情,实现愿望。 一年一度的蘑菇庙会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成为蘑菇居民的嘉年华。 清朝时期,蘑菇产业得到很大发展。 越来越多的蘑菇居民到蘑菇庙上香。 参赛蘑菇居民以此为契机,共商方案、开展技术交流、表演欢乐、庆祝丰收、练拳武术、结婚成家。 拜访朋友和其他活动。 2007年,庙会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避免香菇技术的传播,根据清远当地方言创造了孤山语古聊白。 其词汇、语法与清远当地方言基本相同,差别不大。 它的主要区别在于词义的变化,这使得它与清远当地方言有很大不同,导致清远当地人难以理解。 古料白并不是当地方言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与黑帮有关的蘑菇行业行话。 青县、陇县、泾县毗邻。 他们的当地语言差异很大,但使用的古料白却是一模一样的。

每年,菇农都会深入深山密林种植蘑菇,第二年他们将晒干的蘑菇运到蘑菇房,销往各地。 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特定的艰苦环境,许多蘑菇居民为了防御外来匪徒和山里各种飞禽走兽的入侵,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自卫技术。 习武者使用扁担,三五个人无法靠近。 为了在路上遇到强敌时能够快速反应自卫,所有菇农的竿子都用硬木制成,而且是“裸棍竿”,也就是说两端不需要钉子。 当路上遇到强敌时,无钉杆可以迅速从挑担变为棍棒使用。 ,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如今,食用菌生产环境和食用菌产业保护手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食用菌防身术因其独特的健身功效和文化价值,仍然被食用菌镇人民传承和推广。

“劳动者歌唱他的工作,饥饿的人歌唱他的食物。” 这句话说明歌唱起源于劳动。 香菇民歌是随着香菇的生产而产生的。 悠久的蘑菇种植历史,造就了香菇民歌的长久流传。 香菇民歌生动地反映了香菇人八百年生产香菇的历史,讲述了香菇发源地深山老林的先民们的劳动以及发明和传承。其独特的蘑菇栽培技术。 一套完整的种植香菇的程序可以用民歌的形式来演唱。

如今,为弘扬和传承香菇文化,清远县每年农历7月16日至7月19日定期举办香菇祖先朝圣活动。 每三年于11月11日举办中国(清远)食用菌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食用菌主产区政府代表、国内外食用菌行业学者、食用菌经营者及媒体齐聚清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文化积淀滋养食用菌产业

深厚的食用菌文化已成为清远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基本力量。 近年来,清远积极发挥香菇源头优势,全面实施香菇富民战略,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从技术、市场、加工、文化等方面,打造食用菌强县,推动食用菌产业不断走向辉煌。

为了提高食用菌技术,清远县于1979年成立了食用菌研究中心,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1988年,在吴克典的领导下,县食用菌研究中心研制出中低温晚熟香菇品种“241-4”。 研究形成了包括冬春季低温时期接种、穿刺充氧、袋内变色、秋冬季出菇、温差在内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清远香菇栽培模式”。促进出芽,是我国代用菇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变革。 1994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41-4”品种和“清远香菇栽培模式”迅速推广到全国各香菇产区,成为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省香菇产区的主导品种和栽培模式。其他省份,从而显着提高我国的代表性。 香菇的产量、品质和效益。 清远蘑菇曾占据世界蘑菇市场的30%至40%。

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生产者有7万余户,占全县农业人口的50%以上。 食用菌年种植量1.2亿袋,年产量近10万吨,食用菌年产值达35亿元。 多于。 全县有食用菌企业380多家,其中加工企业近8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

1992年1月11日,清远香菇市场盛大开业,成为中国最早、世界最大的专业香菇市场。 目前,全国1/4的香菇分布在清远香菇市场,2018年交易额25.96亿元。

种植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为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清远食用菌产品正逐步从初级加工向休闲、保健、药用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形成了以食用菌生产、加工、储存、商业、物流为核心的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食用菌文化,清远大力发展食用菌休闲农业,开辟食用菌小镇、食用菌博物馆、食用菌市场、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村、农家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寺庙和古廊桥(兰溪桥)、龙岩特色景点包括村切花香菇馆和香菇文化陈列室。

各大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也创新性地以食用菌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主题旅游园区。 “蘑菇林”主题旅游景区是丽水首个以“蘑菇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旅游工厂。 由“蘑菇大师吴三的蘑菇锅”主题餐厅、蘑菇神庭、蘑菇魔幻蘑菇、灵芝基地、有机菜园、科研报告厅等多个板块组成,风格独特,充满人文气息。梦幻的色彩。

如今,清远正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保护清远食用菌农业文化遗产,巩固其在中国食用菌流通市场的地位,保护食用菌种植户的利益,挖掘食用菌的文化内涵,建设清远市食用菌农业文化遗产。香菇品牌,推动清远香菇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作者单位:庆元县食用菌管理局)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