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渣秸秆种出珍稀蘑菇
1月下旬,武汉的气温降至冰点以下,在黄陂区罗汉寺街道白塘村,却有一片温暖地带——武汉市农业集团下属武汉农之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之兴”)的蘑菇工厂里,黑皮鸡枞菌在恒温25℃的厂房里茁壮生长,大球盖菇(也叫赤松茸)则生长在15℃的立体层架菇房里。“两种蘑菇在冬天的销售情况都非常好,供不应求。”农之兴总经理刘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
■ 研究食用菌就要研究如何变废为宝
在蘑菇工厂外,有一堆黑乎乎、枯草树根一样的东西。农之兴特聘专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马晓龙博士问记者:“是不是闻到了中药味?”确实有药味,还挺熟悉。马晓龙博士揭晓答案:这是王老吉公司熬煮凉茶后剩下的中药渣。“我们研究食用菌,其实就是变废为宝的一个过程。不同的蘑菇,需要不同的农业废弃物来做培养料。大球盖菇的培养料里,需要一些木本的植物提供木质纤维素,我们食用菌团队多方调研和比较,找到了凉茶厂熬煮凉茶的药渣来做培养料。价格便宜,品质稳定。”
除了药渣,还有秸秆。马晓龙博士爬上高高的秸秆堆,查看秸秆的发酵情况。秸秆是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原料,通过60℃以上高温进行发酵,杀死秸秆中的虫和杂菌,再用来制作培养料。
刘杰介绍,公司的股东之一就是当地村集体。村里种稻谷、玉米的不少,以往秸秆一直是粉碎还田,现在则由村集体协助收购,真正的变废为宝。
刘杰说:“种这两种食用菌,是马博士团队进行深入调研后,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给出的意见。种植珍稀食用菌的效益,比种植普通菌菇高。”
■ 发展循环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在菌菇房,马晓龙博士仔细查看了大球盖菇的生长情况。这批菇是去年12月底开始出菇,春节的时候正处于采收旺季。“近年来蘑菇生产工厂化,珍稀菌种的人工种植才成为可能。武汉周边的蘑菇种植,此前大多数是金针菇、杏鲍菇、平菇等普通的蘑菇,产能大,市场趋于饱和。以金针菇为例,现在基本都是机械化一条龙生产,很多厂家卖1斤金针菇,只赚2毛钱。”马晓龙博士说,传统蘑菇的利润低,武汉作为超级大都市,消费者对珍稀蘑菇的认知度较高,消费能力也不错,所以发展珍稀蘑菇产业的前景广阔。
刘杰介绍,农之兴的二期工厂正在建设中,今年就能投产。工厂化种植能控制蘑菇生长的温度和湿度,改变农业靠天收的情况。“种植鸡枞菌的时候,需要覆土,这一步只能人工作业;采收时是人工采摘;摘好后由工人一根根修剪,这才能达到上市售卖的标准,这每一步都是精细活。”刘杰说,“农之兴公司长年雇佣当地20多名村民工作,带动村民整体增收。”
种蘑菇最大的好处就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马晓龙博士介绍,除了能用秸秆制作培养料,蘑菇出菇后,菌渣还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和土壤板结。“我们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就是利用食用菌特有的循环能力,把更多的城市周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变废为宝,破解农业废弃物污染问题,为农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