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味道鲜美采摘加工时千万不要大意以免中毒
野生真菌及其毒素:
野生食用菌又称蘑菇,主要指蘑菇。 蘑菇,又称蘑菇,是真菌的一种,大部分属于菌菌纲,但也有一些属于子囊菌纲。 我国食用菌有300多种,目前已知的毒菌有80多种,其中高毒的有10多种。 它们是:褐鳞菇、肉质褐菇、白菇。 毒鹅膏、鳞状鹅膏、毒鹅膏、秋季鹅膏属、狭叶鹅膏、鹅膏属。 不同的种类含有不同的毒素,有的真菌含有多种毒素,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胃肠道毒素; 神经和精神毒素; 溶血毒素; 肝脏和肾脏毒素; 和光过敏毒素。
毒蘑菇
中毒原因
中毒多发生在炎热多雨的夏秋季节。 采集野生菌的经验不足,不确定是否有毒,或因误采集或误食而中毒。 野生真菌及其毒素:其所含毒素的量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而异。 个人体质、饮食习惯、烹饪方法与是否会发生中毒或中毒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毒蘑菇
临床表现
1、胃肠炎型:潜伏期10分钟至6小时。 主要症状为严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经适当对症治疗后可很快恢复,病程2~3天,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中毒症状除胃肠炎外,主要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可引起出汗过多、流涎、流泪、瞳孔缩小、脉搏迟缓等,严重者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精神抑郁等。 此类中毒可及时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可迅速缓解症状。 病程短,1-2天内即可痊愈,且无后遗症。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首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发病后3~4天出现溶血性黄疸。 血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毒蘑菇
4、器官损害型:该型中毒最为严重。 死亡率较高,根据病情进展大致可分为6个阶段:
肝肾损害型——剧毒蘑菇
5、光过敏性皮炎型:可由误食明胶(猪口菇)引起。 河北、吉林等地有报道,中毒时可出现面部肿胀、疼痛。 此类型死亡率较低。
6.呼吸衰竭型:呼吸循环衰竭,此型死亡率较高。
野生菌中毒的急救处理原则及预防
野生菌中毒多发生在山区。 人们习惯于吃自己采摘的蘑菇,认为安全可靠,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一旦吃了蘑菇出现上述症状,不要拖延,赶紧去医院,并及时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措施,可以迅速排除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 由于一些毒蘑菇的毒素和中毒机制尚未研究清楚,因此没有特效解毒剂,只能对症治疗。 此外,教育公众,毒菌和食用菌很难区分。 老百姓虽然有一些实践经验,但并不完善、可靠。 因此,最可靠的方法是不要采摘或食用不认识的蘑菇。 加工时要充分加热,切勿冷却。 最好少吃野味,保证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孙昌浩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