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引领学科建设课程体系研发机制
特色科技教育在蘑菇房里萌芽
“哇!我又吃了自己种的蘑菇,味道好极了!” 在浙江宁波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采摘蘑菇房里成熟的蘑菇,送到食堂加工,分享这份劳动成果。
知识不仅仅可以从书本中获得。 古蔺中小学允许孩子们在“快乐农场”上课。 他们的“快乐农场”就是学校里色彩缤纷、风格独特的蘑菇屋。 在这里,学生全程观察和参与蘑菇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并对其中蕴含的生物科技和智慧农业进行沉浸式体验式学习。
蘑菇科技园的诞生
古蔺镇中心小学校园西侧原是一块废弃的空地。 为了丰富课程,学校召集专家讨论,最终决定将这片绿荫地改造成60平方米的蘑菇屋。 我们之所以选择蘑菇作为种植产品,是因为它容易种植、易于操作、周期短,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快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016年5月,古蘑菇基地竣工。 蘑菇房占地面积60平方米,分两室,设有喷灌、加湿、通风、遮阳系统。 菇房内培育的蘑菇品种达十余个,共计400多株(桶)。
蘑菇屋
全透明的阳光蘑菇房里,各类蘑菇整齐摆放,每层楼都有学生管理员单独看管。 菇房还配备全套喷灌、加湿、通风、遮阳系统。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会时不时地进来查看蘑菇的生长情况。
起初,“蘑菇课程”是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的。 学校聚集了一批感兴趣的学生,小规模地开展种植、实验、采摘等活动。 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和喜爱,活动的反响越来越好。 目前,这门选修课已在全校推广,并逐渐成为必修课。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向班级分发蘑菇棒,开始种植,并称重。 竞赛形式鼓励学生赢得蘑菇币并购买课堂所需的物品。 有的班级还将自己种植的蘑菇装袋出售给慈善机构,并将所有收益捐给有需要的人。
独特的“蘑菇+”课程体系
古蔺中学充分利用蘑菇屋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蘑菇+”课程体系,运用“主题融合”的思路和多学科综合教学模式,实现有机融合的学科。 学校还举办了以“走进神奇蘑菇世界”为主题的系列科技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看待蘑菇的不同视角,激发了孩子们自主学习、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古蔺县中小学蘑菇种植实行班级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个班在蘑菇基地采用一些蘑菇棒,并为这些蘑菇棒设计符合中队特点的图片、标语等。 学校“蘑菇+”课程体系围绕“蘑菇+语文、蘑菇+科学、蘑菇+艺术、蘑菇+德育、蘑菇+实践”五个主题开发建设拓展课程。 该课程体系采用三级课程模式,构建完整、高效的课程体系,适合我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具体来说,一、二年级的课程是了解蘑菇的种类和生长习性,并能用画笔画出创意蘑菇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体验种植蘑菇的乐趣; 三四年级课程是观察蘑菇,并记录下来,写蘑菇观察日记,尝试种植蘑菇,对智慧农业有初步的了解; 五六年级的课程是种植蘑菇,亲身体验智慧农业,总结蘑菇种植技术,鼓励学生热爱科学,利用科学技术拓宽学科视野。
蘑菇栽培理论课结束后,老师为学生解答问题
全校一半以上教师参与了“蘑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通过编写课程大纲、实施课堂教学、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让课程建设成为教师的专业意识。
从蘑菇生长记录到智慧农业
古蔺县中小学蘑菇工坊课程让学生实践智慧农业,接受生态农业教育,掌握科学蘑菇种植技术,增强对现代农业技术的理解。
同学们在科普组老师的带领下,在蘑菇活动中体验了智慧农业的奥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学习,参观了学校的蘑菇种植基地,识别了不同种类的蘑菇。 蘑菇等。建立蘑菇观察小组,了解各种蘑菇的生长习性。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分析等手段比较不同蘑菇之间的生长差异。
学生参加蘑菇种植活动
学校还邀请专业蘑菇养殖专家来校亲自指导。 科学老师带领学生参观蘑菇种植基地,从一线种植经验中获取最直接的知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蘑菇。 学校还自主开发了基于菌丝培养、菌棒制作、菌棒保存、菌棒回收等探索性课程。
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家种植蘑菇,每天记录蘑菇生长数据,让学生对蘑菇有更加立体、全面的了解。 同时,科学教师利用蘑菇来拓展有关真菌的知识,增加学生对真菌的认识。 定期组织学生撰写菌类知识海报并举办菌类海报展,总结和展示所学的菌类知识,拓展全校的知识面。
古蔺小学的蘑菇种植基地也将引入传感器,实现智慧农业。 每个无线传感节点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气温、空气湿度、光照强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 根据蘑菇生长的需要提供各种声光报警信息和短信报警信息,实现对蘑菇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为蘑菇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除了以特色蘑菇屋为承载空间的智慧农业科学研究所外,古蔺小学还设有风筝设计研究所、机器人技术研究所和STEAM项目研究所。 这四个研究院为全校师生提供了更加智能、开放、互动的教育平台,持续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宁波风筝技艺非遗传承人胡金伟和徒弟指导学生制作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