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真菌的整体认识第二章
(接上一章:)
古人很早就开始尝试采摘真菌食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黄帝杂子志君》一书。 颜师古的注释解释说,他的书是“食饵蘑菇的服用方法”。可见,在汉代之前,食用菌的现象极为普遍,并且有专门的书籍介绍其服用方法。另外,据陈士余的《中国食用菌栽培史初探》一文中记载:
早在2000多年前,真菌就已成为珍贵的食物。 《礼记·内则》曰:“食中有酢酢酢酢,为耻”。 《吕氏春秋》又说:“味美者,‘罗越之菌’;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精要》中,也有‘蒸’等蘑菇加工方法。 《神农本草》中也多次提到,经常食用某些蘑菇可以使人“轻身、长生不老、延年益寿”。 ”。
此外,许多古人都认识到真菌的药用和保健功能。 明代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真菌类药材,特别是蔬菜部分的栀子、木耳、杉木耳、皂荚等。 香菇、香菇、香菇、蘑菇、胆、壮阳药、土真菌、竹蓼、木耳、地木耳、石耳等十五种菌类(具体参见《本草纲目》蔬菜部分第二部分)李时珍将这些菌类归入菜科,是因为他认识到这些菌类作为食材和药材的双重属性。
此外,古人注意到真菌虽然美味,但有些种类含有致命的毒素。 《康熙字典》在解释“菌”字时,引用了张华《博物志》中的说法,“菌食味鲜美,但往往有毒,害死人”。 段成式在他的《酉阳杂祖》中记载,苦竹旁生长的竹笋有毒,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甚至标注了各种可作药材或食物的菌类是否有毒,以及毒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