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功效

香菇的功效与作用

香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菇

 

拼音莫古

别名双孢蘑菇、蘑菇、蘑菇、洋蘑菇、洋蘑菇、西洋草菇

真菌来源 担子菌纲木犀科双孢蘑菇(兰格)星蘑菇,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划分发生在秋雨后的菜园、田地、花园等处。 分布各地。

药理作用:子实体含胰蛋白酶、麦芽糖、酶、朊病毒酶、酪氨酸酶。 前三种有助于消化食物,后者是降血压剂。

性味甘、平。

功能:消食,清心,平肝阳。 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和高血压。

用法用量:每日鲜品8两,可炒、可煮。

治高血压:每日鲜食10两,分2次。

摘自《国家中药材珍藏》

《中药大辞典》:蘑菇

拼音莫古

别名鸡脚菇、蘑菇菇(《广菌谱》)、肉菇(《纲目》)。

来源:《每日本草》

来源是黑伞科植物蘑菇的子实体。 多在秋、冬、春季栽培,生长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晒干。

菌盖原形宽4~13厘米,扁平半球形至扁平,不粘,光滑,后期有时有毛鳞片,白色或近白色; 菌肉厚,白色; 茎与菌盖颜色相同,近圆柱形。 内部柔软而坚固,长2.5至9厘米,厚8至15毫米。 鳃以下部分有丝状纤毛或毛状鳞片,后来变得光滑; 菌柄中部白色膜质; 鳃离生,稍密至密,中间宽,近白色,然后粉红色,最后深棕色。 孢子椭圆形,光滑,深紫褐色。

生境分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鲜蘑菇和干蘑菇的一般成分如下:可食部分97%,91%; 每100g食用部分含水量93g、17g; 蛋白质2.9克、35.6克; 脂肪0.2克、1.4克; 碳水化合物3克、14克; 粗纤维0.6克、6.9克; 灰分0.6克,16.2克; 钙 8 毫克、100 毫克; 磷 6.6 毫克、162 毫克; 铁 1.3 毫克、32 毫克; 硫胺素(维生素 B1)0.11 毫克,0.02 毫克; 核黄素(维生素 B1)0.16 毫克,2.53 毫克; 烟酸(烟酸)3.3毫克,55.1毫克; 维生素C 4毫克,脂肪中脂肪酸和亚油酸1毫克较多,但油酸很少。 它还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中含有多种氨基酸。 还含有与氨基酸有关的含氮物质,如α-氨基己二酸、β-氨基异丁酸、刀豆氨酸、肌肽、肌酐、胱硫醚、2,4-二氨基丁酸、高半胱氨酸、高丝氨酸、羟赖氨酸、犬尿氨酸、肌氨酸、γ-氨基丁酸等,以及苏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瓜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结合焦谷氨酸、N-焦谷氨酰葡萄糖胺等。

蘑菇还含有5′-单磷酸腺苷和5′-单磷酸尿核苷。 还含有己糖醇、戊糖醇、戊糖醇中的木糖醇,每公斤干品含100毫克。 香菇水蒸气蒸馏可得到辛烯醇((-)octen-1-ol-3)。 除上述外,灰分中的成分还包括钠3.7~9毫克(以100克鲜品计,下同)、钾486毫克、锰0.08毫克、铜1.79毫克、锌0.28毫克、 0.031 毫克氟和 25 毫克氯。 ,18微克碘; 蘑菇中的乙酸酶有α-、β-、γ-、δ-几种类型,酶中含铜0.2%。 除上述维生素外,还有维生素A、B6、C、D、E、K、泛酸、生物素和叶酸。

同属蘑菇含甘露醇、海藻糖; 还含有十多种游离氨基酸,以及富马酸、苹果酸、琥珀酸、麦角甾醇0.2%(干品)。 还发现了几种酰基葡萄糖苷。 与蘑菇不同,香菇含有 0.333% 的游离色氨酸(干)。 海蘑菇还含有蘑菇酸,结构为β-N-(γ-L-(+)-谷氨酰)-对羟甲基苯肼。 每100克干蘑菇中就含有100微克的钴,如此丰富的钴含量,说明海蘑菇是一种补钴的食物。 由蘑菇制成的“白蘑菇汤”,含有戊糖、甲基戊糖、海藻糖、甘露醇、谷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以及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等。

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蘑菇培养基(28-30℃培养22天)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 该培养基对豚鼠无毒,人体口服250ml无副作用。

同一植物姬松茸的榨汁仍能抑制分枝杆菌和结核杆菌。

②其他功能

提取物(用乙醇提取24小时,滤液与丙酮混合沉淀,上清液用乙醇提取,真空干燥)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已从蘑菇中分离出一种非特异性植物血凝素。

性味甘、凉。

①《日用本草》:“甘、平,无毒。”

②《遂溪居食疗谱》:“味甘,凉。”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肺”。

②《本草纲目》:“起始,足太阴经”。

功能主治:①《医学入门》:“安神,开胃,止泻,止呕。”

②《生生编》:“益胃,化痰,理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注意《饮膳》:“上火,勿食过多”。

各学者在《本草纲目求真》中评论道:“香菇与姬松茸同属,但姬松茸色白平,而香菇色白性寒。姬松茸能益胃气、止饥。”香菇能理气化痰,对胃也有功效,但都是润湿滞滞的,吃多了会阻滞内气,疾病多发。发生这种情况,而且蘑菇并不是唯一的。”

摘自《中医词典》

《中华本草》:香菇

拼音莫古

别名:香菇、香菇、鸡脚菇、蘑菇草、肉菇

出处:本品最早见于《阴山正要》,其中云:“味甘,性平,有毒,性烦躁,不宜多食。” 这说明元代对食用菌认识不足,很难将其与类似的毒蘑菇明确区分开来。

1、《日用本草》载:“味甘、平,无毒,以河南产者为最佳,其余皆有毒,愈害愈少。” 2、《医学概论·本草》云:“可食,益损甚微”。 它纠正了上述蘑菇“有毒”、“弊大于利”的说法,从而将其与有毒真菌区别开来。

3、《品会经要》首先记载了蘑菇的形状:“蘑菇,蘑菇属,苗高二三寸,空心,轻。

药材来源:蘑菇科双孢蘑菇、四孢蘑菇的子实体,尤其是芽。

植物、动物和矿物的拉丁名称: 1.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 Sing)。 2. 姬松茸 (Agaricus canpestris L.ex Fr.)

采收与贮藏:覆土后,菇床上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 当室温降至15℃左右时,子实体就会大量出现。 蘑菇出芽后5-7天采收,天气寒冷时8-10天采收。 子实体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质量最佳。

原形 1、双孢蘑菇的菌盖呈半圆形,直径3-16厘米,表面干燥,成熟时仍呈白色,常被浅棕色细毛。 菌肉厚,脆,切后呈白色或微红橙色。 鳃离生,最初为白色,然后为深棕色。 柄呈短柱状,粗。 底座略有扩大。 环光滑或具絮状残端,膜质。 最初记录的该种的主要特征是担孢子产生两个孢子。 担孢子椭圆形,浅棕色,(5.5-8.5)μm×(4-6.5)μm2。 四孢菇的菌盖呈圆顶状,直径4-15厘米。 。 纯白色,后来盖中央有裂纹,向盖边缘逐渐平滑。 老后中心显微肉桂色,菌肉白色,伤后略呈褐色。 褶皱是自由的,粉红色的。 菌柄圆柱形,近等粗。 环仍为膜状并较早脱落。 孢子椭圆形,光滑,黑褐色,(6.5-8.5)μm×(4-5.5)μm

生境区划 生态环境: 1.双孢蘑菇。 这种真菌不是我国本土的,是引进栽培品种。 栽培变异很大,担子产生的孢子数量也各不相同,不稳定。

2、四孢蘑菇在春末至初冬期间单独或群生于草原、路边、田野、堆肥场和森林空地。

资源分布: 1、双孢蘑菇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

2、四孢菇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栽培技术 1.生物学特性 双孢蘑菇是腐生性木耳真菌。 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2-24℃,子实体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3-16℃。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26℃。 它是一种需氧真菌。 菌丝体和子实体都可以在黑暗中生长。 pH值一般应控制在Ph6.5-7.0范围内。

2、栽培技术 双孢蘑菇的栽培材料主要是草秆(碳源)和畜禽粪便(氮源)。 适宜的碳氮比为30-33:1。 例如粪草培养料:粪肥58%、草40%、硫酸钙1%、过磷酸钙1%、水160%。 先将麦秆、稻草切成15-30厘米长,浸泡在尿液或水中。 堆放时,先铺10厘米厚的稻草,再铺2-3厘米厚的发酵粪肥,然后再加一层稻草。 铺一层粪肥,浇一次水,最后盖一层稻草。 堆高1.5-1.8m,堆内温度可达73℃。 7-10天可进行第一次翻堆,使发酵均匀。 5-6天后可进行第二次翻堆,并可添加尿素等化肥。 一般翻堆3-4次即可完成早期发酵。 当料温未下降时,迅速移入菇房内,铺床,床厚15-20cm。 然后将房间加热,保持温度在60-62℃,进行室内后发酵5天左右。 然后关闭门窗,用1公斤甲醛和敌敌畏熏蒸。 24小时消毒。 当料温降至30℃时,调节培养料湿度至62%左右、Ph7.0-7.5,即可接种。 选用活力强、颜色洁白、无细菌污染的优质菌株。 采用穴播、条播、撒播或混播方式插株。 控制菇房温度在20-24℃。 当菌丝长至料层1/2后,用双齿耙从床面插入床底,疏松底料1-2次,改善通风条件。

3、菇房管理:播种后15天左右覆土,床面覆盖富含腐殖质的近中性或碱性土。 粗、细土颗粒分别占65%和35%,覆土厚度2.5-3.5厘米。 一般每天喷水两次,每1平方米床面喷水300毫升左右。 出菇前后是食用菌栽培管理的关键阶段。 要调节好水分,使物料中的水分含量保持在60%-65%。 菌丝生长阶段,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 子实体发育阶段,菇房相对湿度保持在80%-85%。 将湿度提高到90%左右,不要超过95%,并采用轻喷、勤喷的方法。 菇房早晚要通风,引入新鲜空气。 入秋后,气温降至12℃以下时,中午应通风,早晚关闭门窗。 出菇2-3批后,应追施肥料。 常用的肥料有培养料渗滤液、稀释后的牛、猪及人尿、鸡鸭粪液、0.1%-0.2%尿素液等,可喷洒在床面。

性状鉴别 1、双孢蘑菇菌盖呈半球形或扁平状,直径5-12厘米,白色或浅黄棕色,表面有浅棕色细毛。 肉厚,白色或微红色。 鳃致密,长短不等,呈粉红色、棕色或深棕色。 菌柄长4.5-9厘米,直径1.5-3厘米,灰白色,中间有时可见单层菌环。 气味微淡,味道奇特。

2、四孢菇的菌盖呈扁半球形或扁平状,有时中间凹陷,直径3-13厘米,白色或灰白色,表面光滑或有毛鳞片。 菌肉厚,白色。 鳃致密,长短不等,呈粉红色、棕色或深棕色。 菌柄长1-9厘米,直径0.5-2厘米,白色,近光滑或微有纤毛,中间有时可见单层菌环。 微气,异味。

化学成分 1、双孢蘑菇含挥发性成分3-辛酮和1-辛烯-3-醇(1-octen-3-ol)、异硫氰酸苄酯。 ),无机元素包括磷、钙、镁、钾、铜、锰、锑、锌、铁、汞和镉,还含有磷脂、甘油酯、亚油酸和甾醇等化合物,并含有维生素原D2等化合物。

2、四孢菇含有毒蘑菇碱、维生素D2以及元素汞、铅、镉、铁、铜、锰、锌、钴、铬、镍、镁、钙、钠、钾、硒、磷、锑。 含有尿素、甲壳素和纤维素、极性脂质体磷脂(Phosphlipid)、非极性脂质体甘油酯(Glyceride)及不皂化物、麦角甾醇(ergosterol)等,还含有亚油酸,以及蛋白质、非蛋白氮、糖类、维生素C和无机物等。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的活性部分是多糖和蛋白质。 经分析多糖含有甘露糖(mannose)、葡萄糖(glucose)、木糖(xylose)、岩藻糖(f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 蛋白质中有17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双孢蘑菇中提取的植物血凝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对患有肉瘤S180的小鼠给予0.25mg剂量3周后,抑瘤率为39%。 蘑菇水提取物能显着增加T细胞数量,可作为T淋巴细胞启动子,刺激抗体形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蘑菇多糖对乙醇中毒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升高有显着的治疗作用。 腹腔注射比口服效果好,二次给药也有预防作用。 四孢蘑菇具有抗菌作用。 23-30℃培养22天,其培养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菌有抑制作用。 四孢蘑菇的乙醇提取物具有降血糖作用。 四孢蘑菇提取物C具有抗肿瘤活性。 当对携带肉瘤S180的ICR小鼠给予20mg/kg/天时,肿瘤抑制率达到56.1%。 提取物含有45%多糖和18%蛋白质。 另一种提取物A具有免疫增强活性,可以聚集小鼠腹腔内的巨噬细胞,增强斑块形成细胞反应。 另据报道,从四孢蘑菇中提取的多糖具有很高的抗补体活性。 双孢蘑菇的乙醇提取物可引起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尤其是针对TA104。 Ames试验表明,双孢蘑菇中所含的几内亚碱对TA1537和TA97具有诱变活性,碱性条件可增强其诱变活性。

性味甘甜; 性质平坦

肠; 胃; 肺经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平肝醒神。不食不饮; 食欲不振; 奶水供应不足; 高血压; 疲倦和困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鲜品150-180g。

注意气滞者慎服。

1、《饮膳》:“上火时,不宜多食。” 2、《本草求真》:“食多则内气闭塞,病多发”。 3、《遂溪居饮食谱》:“食多,则生风上火,故诸病者忌之。”

各种讨论 1、《品慧经要》:“初采与米炒,米若黑则有毒。蘑菇有毒,生绿豆加水磨浓汁而饮。” ”。 2、《纲目》“蘑菇来自山东、淮北各地,把桑树、桑树埋在土里,浇上米泔水,待蘑菇长出来,长二三寸,口小。头大尾大,白而软,内空,形如未开的玉簪花,俗名鸡腿菇,味如鸡,一类形如羊肝,有蜂眼,被称为羊肚菌。”

临床应用 舒筋散:香菇(酒)750克,木瓜30克,狗脊30克,续断30克,槲寄生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杜仲(炭)5克,枸杞子10克,牛膝30克,钩藤30克,防风20克,单寿30克。 将以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本品为棕色至淡黄色粉末,味微苦。 显微特征:孢子淡黄色、长圆形或椭圆形,长7-14μm,表面光滑。 草酸钙簇晶直径约45μm,存在于浅棕色皱缩薄壁细胞中,数量恒定,排列成行。 草酸钙砂晶存在于薄壁细胞内,橡胶纤维呈条状或捻成团状,表面呈颗粒状。 阶梯管胞孔排列整齐。 薄壁细胞呈纺锤形,壁稍厚,有极细的斜交错纹理。 韧皮纤维多数呈束状,淡黄色,直径16-42μm,壁极厚,石细胞圆形、长圆形或多角形,壁厚,细胞腔内含橙红色或棕色物质,种皮石细胞淡黄色,上盘呈波浪状,有时含有棕色物质。 管内含有直径约30μm的金色分泌物。 功能:舒筋活血,滋补肝肾。 用于风寒湿痹,腰腿酸痛,手足麻木痉挛。 口服,每次9克,每日2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

摘自《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