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市场

食品市场br

2003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完成12913.54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19.67%,增长速度加快2.57个百分点。食品总产量继续增加,其中液体乳、乳制品、饼干、水产品、肉及肉制品、精制茶、发酵酒精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超过20%。消费市场稳定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中食品类增长20.2%,其中肉禽蛋类增长14.2%,其他食品类增长24%,饮料类增长21.9%。

居民消费中食品支出比重继续下降2003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6510.9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用于食品的支出为2416.9元,同比增长6.4%;恩格尔系数为37.1%,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1.1个百分点,比2000年下降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6%,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1.5个百分点,比2000年下降3.5个百分点。食品支出额的增长,显示出城镇居民达到富裕性消费水平,农村居民达到小康性消费水平后,随着收入的增加,继续增加食品方面的支出。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特别是2003年降幅相同,显示出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变化,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但农村升级速度慢于城镇。

粮食类商品价格涨势明显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003年,统计20种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指数仅有鸡蛋下降,其他均比上年上升,其中大豆、花生仁、油菜子、豆油上涨20%以上,玉米、籼米、花生油、菜子油、烤烟上涨10%以上,小麦、粳米、面粉、仔猪、猪肉、牛肉、羊肉上涨5%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用于食品加工的农副产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全年呈逐月上升势头,12月份指数比上年末上升14.4%,由此导致食品类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各月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1、12月食品分别上涨8.1%和8.6%,全年双双上涨3.4%,导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食品类商品价格的上涨已成为消费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食品消费更加注重质量和品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消费从满足数量到追求质量,在总体数量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对食品内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包装食品不仅注重品牌,而且更加注重保质期、营养成分含量。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了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大力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三绿工程”,积极推行食品购销索证索票制度等多种形式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安全食品明显增多,贴有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包装食品一般在大型超市都有销售,且销售量稳步上升。城市里,大米、面粉、食用油、鲜肉、水果这些大宗商品的品牌消费已呈燎原之势,在一些大城市,米、面销售已开始出现知名品牌。

食品特别是粮油供求关系没有发生质的变化2003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全国粮食产量下降16%,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近几年粮食产量的连续下降,使粮食供过于求的状况大大缓解,处于低位的粮食价格回归性上涨,但从中国总体情况看,加上进口,粮食的供给不会出现短缺。2003年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供求排队分析中,102种农副土特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39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38.2%,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5.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63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61.8%,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5.8个百分点。同年下半年的供求排队分析中,82种农副土特产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47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57.3%,与上半年相比增加了19.1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35种,占排队农副土特产品的42.7%,与上半年相比减少了19.1个百分点。两次排队分析中都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说明中国从政府到大型经销企业对市场都充满信心,预期市场短期内不会出现短缺,但粮食总产量的连年下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做到未雨绸缪。

大米市场从供过于求到基本平衡全国稻米产量下降幅度较大,全年产量1.2亿吨左右,同比下降1.7%,为198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口25.7万吨,增长8.8%。年度消费量1.39亿吨左右,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出口258.9万吨,同比增长31.8%。当年度生产低于国内消费量,但加上前几年的库存及储备,基本保持供需平衡。但由于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运输、信息等方面沟通不是很畅,局部地区出现价格上涨过快的现象。

优质小麦供需两旺2003年全国小麦产量8600万吨左右,同比下降5%,为198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口42.4万吨,同比下降29.8%。消费量继续稳定在1.08亿吨的水平,小麦供需缺口达2200万吨。近几年在小麦产量减少的同时,优质小麦却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双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国内生产加快,国产优质小麦在优质小麦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

油料和食用油进口猛增2003年中国油料总产量为2805万吨左右,比上年下降3.2%;全年累计进口大豆2074万吨,同比增长83%;进口食用油574.4万吨,同比增长67%以上;出口食用油8万吨,同比下降34.3%。国内压榨加上净进口,食用油总供给量在1700万吨以上,大于消费需求约200万吨,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但受国内油料产量不足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食用油价格开始较大幅度地上涨。

肉类食品消费稳定增长2003年牛羊禽肉总产量674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其中猪肉4460万吨,牛肉620万吨,羊肉340万吨,禽肉132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6.1%、7.4%和5.6%。全年畜产品进出口数量与国内生产消费量相比很小,但出现逆差6.4亿元,同比增长103.2%。肉类消费结构整体呈现多元化态势,猪肉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牛、羊肉有较大幅度增长,禽肉也上升明显,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却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熟肉制品及以肉类为原料的方便食品等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产业结构调整已开始显现。上半年因受非典疫情影响,人们外出就餐次数大幅减少,肉类价格曾一度下跌。6月份非典解除后,受需求增加和饲料价格上涨影响,价格持续上涨,涨幅是近几年来比较高的。

蔬菜总产量变化不大2003年种植面积达1800万公顷左右,增长2.4%,总产量5.4亿吨左右,同比略有增长。总产量与总消费量保持平衡,但蔬菜品种较多,各品种受种植季节和天气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市场供求矛盾,体现在价格上骤涨骤落。由于中国力成本低,蔬菜生产优势明显,全年净出口543.7万吨,同比增长19%,净出口额30亿美元,同比增长16.9%。

乳制品特别是液体奶消费增长很快2003年是中国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乳制品产量140.6万吨,同比增长33.3%,液体乳生产量582.9万吨,同比增长60%。与此同时,奶粉等乳制品进口加快,仅上半年就进口乳制品18万吨,同比增长39%;货值金额2亿美元,增长50%。其中奶粉进口8.7万吨,增长77.6%。液体奶、乳制品已成为城市居民膳食调整的重点,全年销售市场规模达到480亿元。

软饮料市场结构变化快2003年中国软饮料生产规模达到2374万吨,同比增长15%。其中碳酸饮料666万吨,增长12.2%;果汁及果汁饮料310.8万吨,增长35.1%;瓶装饮用水955.9万吨,增长16.2%。涌现出一批集约化生产的大型骨干企业,以规模化生产产生规模效益。消费市场推崇优质名牌产品,名牌产品在软饮料市场中集中程度较高。软饮料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正在由原来的碳酸饮料占大部分份额,转向带有健康概念的果汁饮料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酒类消费继续增长2003年中国生产饮料酒3001.4万吨,同比增长6.5%。其中白酒331.3万吨,同比增长2%;啤酒1269.1万吨,同比增长7%;葡萄酒34.3万吨,同比增长13.6%。消费市场,城市消费者注重品牌和个性化消费,高端白酒和葡萄酒市场份额较大;农村消费者及城市低收入消费者仍以消费低价产品为主。市场中高端产品假冒的多,低端伪劣的多,造成消费者身体伤害甚至死人的多为农村市场中的伪劣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