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拾菌专业户的菌类笔记 探寻人与自然的奇妙联结

新近出版的《食菌记》对于想要了解菌子的人来说,堪称宝典。二十年拾菌专业户柳开林用一本书,汇总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记录的菌类笔记。

“楚雄所处的滇中地区,是云南乃至世界野生菌的主产区,那里是我的老家。从七八岁到上大学之前的每个夏天,都是我和小伙伴们捡菌子的美好时光。”

柳开林曾如此回忆,这本书正是在这份浓浓情意下完成,展示着菌子的魅力以及当地浓浓的自然和人文风情。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

从每年的六月开始,云南的野生菌陆续上市,直到十一月份结束。每到这个时节,云南各大餐馆陆续上演野生菌盛宴,而其他省市的很多餐饮人则开陆续奔赴云南,采购野生菌。云南的野生菌是世界野生菌种类最多、产量最高的地区。大家熟悉的松茸、鸡、羊肚菌、牛肝菌、虎掌菌、竹荪等,均产自云南。另外,还有很多独具个性的野生菌,比如冷菌、鸡油菌、干巴菌、块菌、老人头菌等也是云南非常有代表性的野生菌品种。

《食菌记》带读者走进奇幻的食用野生菌王国,柳开林以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对菌的认识,畅聊从云南到北京的菌子的历史及文化:从古至今世界各地人们对菌子的认识,菌类的传说、逸事及文化意味,古今中外的菌类食用史。

“在古代的诗文中,北方经常出现的两种菌子,是蘑菇蕈和天花蕈。宋末陈仁玉《菌谱》序言就提到了天花蕈,说‘五台天花,亦甲群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说:‘天花蕈即天花菜,出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於斗。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根据学者芦笛的考证,天花蕈即香杏丽蘑(Tricholoma gambosum),在山西也叫台蘑。”

食用菌有“争”优势,即“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目前已成为中国继粮、油、蔬、果后的第5大农业种植业。特别是野生菌,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香味和鲜味,且营养价值又很高,所以越来越受到食客的青睐。

《食菌记》里写到了三十多种云南主要的野生菌,基本都可以在云南楚雄找到。对很多云南以外省份的厨师和食客来说,野生菌还带着神秘的“面纱”。

翻开《食菌记》,就如同走进了山林,可以采菌子;来到了市场,尽情挑菌子;坐在了餐桌旁,了解菌子的口味,透过纸张“品尝”菌子的滋味。

柳开林在书中写到,“品质较好的大红菌干,能卖到三四千块一公斤。福建地区喜欢用红菌子来煲汤,汤色红亮且香甜。至今福建还有一道以红菌子为原料的名菜:顺昌灌蛋。将剁碎的大红菌和猪肉加调料后搅拌均匀,再小心翼翼地塞入散养的土鸭蛋蛋黄中;然后用大骨熬制的高汤烹煮,直至鸭蛋漂起来,就可以随汤捞起……”单是文字便让人垂涎。

国内知名书籍设计师付禹霖为本书做整体设计,其中包含160余张高清菌子图,一次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无论在哪个领域,要成为行家里手,都逃不过“一万小时定律”。成为一个找菌子的合格猎手,并不需要一万小时这么长时间的训练和专注,但知识与技巧的持续学习,以及充足的实战训练,是必要的。

“将不认识的菌子用单独的袋子装好,回家以后可以咨询社交网络上的专家、或上网搜索专业资料,或查询收录当地菌子的专业书籍。当然,还可以借助当地菌子业余爱好者组成的社群,你能遇到的菌子大概率别人也遇到过。身临其境自己采菌子,除了视觉资料,还能获得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丰富信息,再借助专业知识,基本能对90%的菌子属于哪个科哪个属以及能不能食用作出基本判断。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按照这个方法进行识别,做好笔记,不断积累,很快你就会认识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菌子。此外,仔细观察同一种菌子在幼年、少年和青壮年及中老年时候的形态特征,会极大帮助你加深对这种菌子的认知。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的人不会依赖识图软件来鉴别蘑菇,这个领域目前因为缺乏资金投入(主要是赚不到钱),数据准确性相比植物类的识图软件差很多,还不如靠自己加一本真菌图鉴。”

成为菌子猎人的过程,是人们不断与菌子世界和森林世界交互的过程。熟悉菌子,要靠不断学习和积累,同时也要熟悉菌子生长的森林和环境。如何与菌子相处,是一个需要摸索和选择的过程,读罢此书,或许这个问题会有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