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苏东坡与金耳一场奇妙的菌类盛宴

我最近在翻苏东坡的诗集,偶然间发现了一首对金耳的赞美之诗。这首诗叫做《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 在这首诗里,苏东坡提到了他在园子里发现了一种黄色的耳形蘑菇,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金耳。他感慨道,世间美好的事物虽然很多,但到最后,还是这些清雅小巧的东西,让人更加感到亲近和温馨。 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好,对于当时的苏东坡来说,他正值家道中落、生活困难的时期,但是他仍然能够抽出时间观察这些小事物,从中体味到人生的真谛。我读到一首苏东坡的诗,诗的开头是“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口,其实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这句话来源于佛经《维摩诘经》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维摩诘居士派遣他的化身菩萨去众香国,寻找香积如来的米饭,带回来给饥饿的人们食用。苏东坡在诗中将金耳比作那一钵香喷喷的米饭,真是非常巧妙啊! 我发现诗中还记录了金耳的生长季节和生长地点——老楮树上。这让我们更了解这种菌类,也更加欣赏它在食物中带给我们的美味享受。萧然吃完金耳大餐之后,又踏上了东南方向的旅程,进入春天山里,体验沐浴在大自然的美妙感觉。或许这就是生活中值得感慨和回味的点滴吧!我看到了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蘑菇的标志。这是蘑菇市场的标志,很有意思。我又发现了一段历史记载,讲的是宋代僧人参寥子。他更年轻一些,比苏东坡小七岁。参寥子非常有学问,懂得经学、文史等,诗词也写得很好。因为他的才华,苏东坡非常欣赏他,二人成为了好朋友。苏东坡的很多诗中都提到了参寥子,说明他对这个僧人非常珍视。 但后来苏东坡因为写了一些讽刺变法弊端的诗而入狱,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他的朋友们都关起门来,生怕和他扯上关系而被牵连。只有参寥子并不退缩,仍然拜访苏东坡,关心他的境况。这让我想起了真正的朋友不会在困难面前离开你这句话,因为参寥子绝对是一个真正的朋友。我得知,参寥子为了留在苏东坡的身边,不远千里赶到了黄州,和苏东坡一起生活了好几年。苏东坡非常感动,以他的朋友为灵感,写下了著名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这首词。 这首词运用了钱塘江潮汐的比喻,表现了人世的聚散分合。江潮“有情”而来,终“无情”而归,似有情而实无情,这也许是写尽了人世间的“无情”。社会发展变化太快,日上日落无数次,俯仰古人不在、今生若梦,人生无常,如此“无情”,乐观地面对是一种智慧。 苏东坡和参寥子像是诗人相得,情同手足。在西湖的山中和他共同思念,想起相处时的美好,写在了这首词里,与参寥子告别,开怀吟唱。希望将来他能够东山再起,重返大海之中,继续追求人生的理想,希望他一路顺风。我深深理解古人的思想,明白超越现实的重要性。苏轼的词中常常表现这种达观的思想,特别是在这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中更加明显,他的“白首忘机”也充分表现出内涵丰富的领悟。 词中指出了一切都是无情的,词人通过俯仰天地、纵观古今,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忘机”不是真的忘记了世事,而是取舍清晰,对生活有自己的执着和观念。 下阕写了词人跟参寥子之间的友情,表达了对真挚的友谊的珍视。回忆在西湖畔、品坛诗、赏景、论禅说理、才思激荡的时光,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相见恨晚的契合。参寥子的才华被苏轼赏识,虽然苏轼一向都很挑剔与严谨,但对抒发灵魂的诗句,尤其是那些流畅而具有自己思想的诗句,他总是能够欣赏和赞叹。 我们在诗歌创作中交流并探究,也算是“诗人相得”吧。这首词以“寄”为题,寓意传遗,也算是对于友谊与真挚之爱的纪念和纪念吧。我们俩之间的同样兴趣是建立友谊的重要基础。苏轼在《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中写了他与参寥子之间的友情。他向参寥子表示愿意与他“东还海道”,这表明他的归隐之志是坚定的。虽然他饱尝人生沧桑,但他始终未忘初心,一直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这说明他的气度和友情是深厚的。 历史上的苏轼,虽然在东山再起后被封为显官,但因为他的归隐之志非常坚定,最终在西州门病逝。而他的好友羊昙素,在他去世后醉酒走过西州门,伤感地哭泣着离开了那里。苏轼深知生死的无常,但他坚信他不会与他的友人相违,使他在这个地方难过落泪。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措辞平简,但情感却深厚,气势逼人,意境深远。“从至情中流出”的特点表现出来了。苏轼和参寥子的兴趣相同,品德高尚,友谊地真挚。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即便是措辞平淡,但情感却是深邃、宏大的。这正是所说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意境。我想谈谈苏轼的词作。苏轼的词被认为是江南文学的代表之一,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表达情感的深刻和流畅。许多人说苏轼的词作宛如“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这句话说得很准确。 苏轼的词中,除了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和悲伤,也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他用豪迈的气势来表达这种空虚感,使人们感受到他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他特别注重达观和“忘机”,而这恰恰体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不屈服的个性和对友情的信任。 写苏轼的词艺术境界高深,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