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菌类文化中的桑黄奇迹
我喜欢桑黄,它生长在老桑树上,味道甘辛,非常适合肝经和肾经。它不仅可以活血利水、止带调经,还可以治疗久泻、消肿止痛。这些功效也是在历代本草中被广泛记录的。 比如,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里,它被称为“桑耳”。它可以治疗女子的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阴痛和阴阳寒热无子。此外,还有一种名为“五木耳”的菌类,也有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的功效。它生长在山谷中。我对桑黄的了解越来越多了。在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我发现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增加了“桑菌”、“木麦夋”等两个名称,其功效比《神农本草经》更为全面,可以治疗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等症状。 在唐代,我发现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对桑黄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它不仅具有治疗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积聚、腹痛、阴阳寒热无子的功效,还可以治疗鼻衄血和积聚等症状。此外,我也了解到一种名为五木耳的菌类,它可以益气不饥、轻身强志,生长在犍为山谷中,而六月多雨时采摘的木耳则需要曝干处理。 桑黄真是个神奇的天然药材!我发现唐代甄权创新性地把桑耳和桑黄合为一体,并在《药性论》中首次使用了“桑黄”这个中药名称,与苏敬《新修本草》的描述不一致。据记载,桑黄性平、无毒,可以治疗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伏血和下赤血等症状。同时,甄权还用自己的临床实践证明了桑黄无毒和治病的奇效。 在宋代,我发现唐慎微的《大观本草》也有新的收获。例如,将桑耳作羮空心下饭可以饱食,每日三餐。当孔卒疼痛像乌鸦叼东西时,可以取大小豆各一升,捣成两个囊子,加热后交替坐着,就可以治愈病症。这个本草也记录了和《新修本草》相同的功效,并在此书中首次出现了描绘信州桑黄的图片,也是中国历史上桑黄图片的最早记录。我发现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有新的桑黄内容。它被称为“桑菌”、“桑黄”,是古方入剂中常用的药材。它生长在老树上,多雨的时候更容易生长,有毛茸状结构。软湿的部分可以作为葅堪啖,采摘后剁碎,用醇酒煎煮,对于散血、止血都有神奇的功效。黑色的桑黄可以治疗女性的癥瘕、崩漏带下以及乳肿等问题;黄色的桑黄可以治疗男性的癖饮、积聚、腹疼等症状,并且对于初受金疮的治疗也有帮助。如果颜色是黄色熟陈白的话,还可以补益元阳、止泄等作用。 这些古代记载桑黄的书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古代人们心中,桑黄的地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