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大王韩省华
记者姜文龙朱海洋
六十多岁的韩盛华皮肤黝黑,头发半白。 乍一看像个老农,实则是真菌研究领域的“大佬”。 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韩生华先后获得县级以上政府科技进步奖30余项,出版专着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 创作了各种体裁的散文、诗歌、词赋、菌画,在国内外举办了近10次画展。
韩生华哪来的那么多精力?
“一荤一素一菇”的倡导者
近年来,食用菌被视为餐桌上绝对的“新宠”,大有称霸之势。 “一荤一素一菇”被誉为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 关于这个想法的提出者有很多“传言”:有的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有的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
但记者查询发现,这些机构均未提及这一说法。 经过走访调查,他们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鼻祖”。 这是一位长期从事香菇研究和生产的技术人员。 他叫韩兴华。 在国内外食用菌界,大家都称他为“蘑菇之王”。
“一荤一素一菇”的饮食理念从何而来? 据了解,1995年在陕西省西乡县召开的中国西北地区香菇生产座谈会上,韩生华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 在一年后的国际食用菌生产及制品大会上,他再次做出了旗帜鲜明的判断:“一肉一菜一菇”的结合将形成新的餐饮潮流。
此后,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一荤一素一菇”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同,以至于多年来一直被误传为联合国倡导的. 今年6月,在国内同仁的鼓励下,在荷兰召开的第19届国际蘑菇学会大会上,韩兴华再次在海报中郑重提出:“一荤一素一菇”,健康稳定的食品人类的结构。
我一辈子只为蘑菇奔波
1976年,年仅20岁的韩兴华因精通天麻栽培技术,被誉为“韩天马”。 四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韩生华作为科技人才被浙江省清远县引进,开始专职从事菌类研究。
在清远的10多年里,韩生华要么泡在书堆里,要么到处采集野生蘑菇,钻研人工栽培的技术和方法。 不久,他在食用菌的分类、育种、栽培、加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不断建树,在业界崭露头角。
对于1991年的韩生华来说,绝对是一个亮点。 历时近10年,他终于成功从灰树花中提取多糖,并出口到瑞典、美国等地,并用其制成真菌抗癌辅助药物——宝力生。 这一科学成果震惊了当时全世界的真菌学界,韩生华一炮走红,被誉为“灰树花之父”,奠定了他从此的学术地位。
此后,作为真菌学领域的后起之秀,韩兴华开始频繁接触全球学术界的“大腕”。 1994年,在他的组织下,来自22个国家的78位海外专家和300多位国内学者齐聚清远,参加“国际食用菌生产及制品研讨会”。 会上,专家们共同认定,中国清远是世界香菇栽培的原产地。 这个结论让孝贤清远名扬天下。 此后,食用菌产业也在当地迅速崛起。
1994年,也是韩兴华在浙江工作的第15个年头。 年近四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的心开始激荡。
韩生华原本想自己开公司,进军市场,但事与愿违。 最终,他被“挖”到老家陕西省西乡县,成为多联办主任,推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久之后,韩生华走上了灰树花、灵芝、香菇等产品在海外交易的“研贸兼备”之路,从而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99年后,韩生华开始全心全意经营公司。 在他看来,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人们的“最爱”。 最早的时候,韩生华在杭州城西租了一个小店,专门卖清远香菇。 为开辟新的消费市场,让食用菌走入全市更多餐桌,在站稳脚跟后,汉生化在省内外扩大生产加工基地,确保食用菌十余种菌类产品可天天供应; 另一方面,他又在杭州建立批发中心,开饭店,编菜谱,专门做蘑菇菜。
“只有消费者充分理解‘一荤一素、一菇’的概念,才会有消费市场,产业才会壮大,研究才会更有意义。” 韩生华欣慰的是,当年自己的判断非常准确,现在他吃的菌类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产业需要文化做支撑
“蘑菇之道博大精深,山上采蘑菇,田里种蘑菇吃,室内画,歌颂歌颂,诵经即知。” 今年60岁生日前夕,韩兴华写下了以上文字。 其实,这也是他40年来与蘑菇结缘的写照。
然而,近年来,韩生华却“不务正业”:经常发表与蘑菇有关的散文、诗歌、诗词; 他到龙泉山区用青瓷制作蘑菇工艺品; 他还运用国画、油画、蜡笔、白描等多种形式,创作了风格各异的菌类画作。
尽管赞誉不断,但仍有不少人表示不解:大能家,为何学文半途出家? 在韩生华看来,画画、唱歌、诵经、吟诵,就是他发现的“新世界”。 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菌类文化的挖掘和推广。 除了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还协助多地建立菌类文化村、博览园、特色小镇。
“一个行业要想稳步发展,除了过硬的品质,更重要的是挖掘和塑造行业文化。一旦某个地方的从业者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感情,不管整个行业形势如何动荡。” ,老产区不会倒下。”
韩兴华告诉记者,以往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钱来了种什么,产业发展先冲后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起起落落? 症结在于缺乏情感和文化积累,这也是我对菌类文化如此钟爱的原因。 韩生华希望通过菌类文化的挖掘和培育,为从业者提供情感支持,也有助于相关知识的普及。
“研究是要做的,论文是要写的,但这些毕竟是和少数业内专家的交流,通过绘画、诗歌等形象思维,让大众更容易接受和喜欢蘑菇文化。” 韩兴华表示,未来自己将逐渐淡出公司经理的角色,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菌类文化的推广中。
国家一级作家卢江良对此评价:韩生华的菌类画让观者在欣赏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的同时,感知充满灵动灵动的菌类世界。 人性化的情怀,确立和弘扬了中国的菌类文化。
也有人质疑,科研与艺术兼顾,韩兴华哪来那么多精力?
你可能想不到,韩生华的偶像是150多年前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和法国博物馆的居维叶。 以两人为例,韩盛华把事业当成爱好,把爱好当成职业。 在研究和创作中,他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交替。 正是这种独特的休息和工作方式,让他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