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摘要:文章介绍了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产业特点和目前规模,分析了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 战略,深化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古田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食用菌产业体系,为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开辟康庄大道。
1 发展历史
古田自然环境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经历了技术创新、菌种研究、新品种驯化、配方创新、设备研发等突破和跨越。 先后推出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树菇。 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生产“五波浪潮”,形成了以下十一大发展特点。
(一)专业群体大众化。 全县80%以上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供销,相关从业人员近30万人,营销户3万多户。 古田食用菌商人、企业家遍布全国各地。
(2)生产基地区域化。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合理布局全县各区域生产,东部、中部、南部和环湖乡5大食用菌产区集中,形成了全国闻名的“古田县食用菌栽培模式” ”。
(三)产品品种多元化。 目前,全县共培育真菌36种,其中20余种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产。 形成了“主要栽培品种规模不断扩大,珍稀真菌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品种最齐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4)生产技术专业化。 形成了从原辅材料供应到科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机械设备、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专业食用菌产销体系。 全产业链分工日益细化。
(5)网络营销。 依托大型企业、出口企业、电子商务和庞大的营销团队,各国食用菌营销网络已形成,线上食用菌资本快速崛起。
(六)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建立健全了食用菌批发市场、食用菌博物馆、食用菌电商综合创业孵化器。 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成立了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类产业研究院,并成功申请了大量国家、省、市申请。 级创业园区、示范基地等重点项目。
(七)设施培育方兴未艾。 开展香菇袋工厂示范点建设和银耳生产工厂项目建设,食用菌工业化设施种植规模和水平显着提升,顺利完成传统香菇大棚标准化建设,改造1000余亩土地。
(八)科技创新日益成熟。 形成了从原辅材料供应到科学研究、种子生产、栽培加工、机械设备生产、技术推广等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的科研体系。 成功提取“银耳多糖”,持续开发深加工产品,承担国家、省、省级项目。 市、县级科研项目数十项。
(九)质量安全体系保障。 创建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定期组织开展质量抽检,建立健全“产地政府负责、企业严控质量、检验检疫”的全面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监管、相关部门联动、行业协会协调”。
(十)产业发展品牌化。 我县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产业先进县”等十多项荣誉称号,被科技部指定为国际食用菌培训基地[1]。
(11)“古田银耳”具有独特的魅力。 古田银耳传统工艺已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田银耳”是中国食用菌行业第一个驰名商标,荣获“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2017年,全县各类食用菌(鲜品)累计种植80.77万吨,产值51.68亿元。 其中,银耳生产规模为4.381亿袋,年产量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干鲜食用菌产品出口创汇19128万美元,达到古田县历史最高水平。
2 发展瓶颈
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国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市场竞争也使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
(一)国内产业集群规模差距日益缩小。 在福建、四川、山东、浙江、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广西、湖北、江苏等地的各个城市,许多大型工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不断发展壮大。 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双孢菇等工厂化生产遍布全国,黑木耳、香菇、猴头菇、茶树菇规模化种植竞争日趋激烈。
(二)重点产品市场形势严峻。 “古田银耳”是古田县食用菌行业领头羊的地位象征。 但近年来,菌种质量不稳定,银耳种植受到严重影响。 每公斤银耳的批发价一直徘徊在20至30元之间,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增长。 逐渐失去市场价格优势,菇农越来越担心风险,形势不容乐观。
(三)公共服务平台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是缺乏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原辅材料交易中心,缺乏正规、规模化的原辅材料生产企业。 二是食用菌批发市场空间狭小,配套设施落后,逐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三是厂区布局不合理,部分加工企业环境卫生较差,生产、包装车间达不到质量认证标准。 四是没有大型会展中心和工业经济综合体。 五是生鲜运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缺乏[2]。
(四)质量安全体系有待完善。 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存在漏洞,仍存在农药残留、二氧化硫超标问题; 出口示范区基地产品供大于求,部分出口企业从分散农户采购的产品质量难以控制; 菌种等原辅材料质量不稳定,存在掺假、假冒伪劣; 零售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残次品、不合格产品,严重影响了古田食用菌的公众形象和声誉。
(5)加工精细化水平低。 缺乏驱动创新的高科技集团和大型企业。 总体来说,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 工厂布局相对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重点不突出,园区化水平不高; 多数企业深加工理念淡薄,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利益关联不紧密,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附加值。
(六)生态原产地保护区和标志性产品竞争激烈。 全国7个省份成功被认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其中包括通江银耳、青川竹荪、大庙山灵芝、龙泉黑木耳、浙江清远香菇、西峡香菇、灵宝等十余种蘑菇香菇等,香菇均被评为标志性产品,品质高、数量大,是古田县强有力的竞争者。
(七)经济效益回报率不高。 一是农产品抗风险能力低。 食用菌市场波动受外部供应和生产季节性影响较大。 当市场低迷时,甚至可能面临干鲜品大量积压、变质等风险。 二是深加工产品尚未树立市场品牌。 古田县食用菌产品中,粗加工产品约占95%,深加工产品仅占5%。 三是工厂设施投资高、回报不稳定、融资难。 四是药用价值潜力尚未挖掘。
(八)品牌文化发展滞后。 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公共品牌仅有“古田银耳”一个,在民族企业品牌和高附加值食用菌文化创意产品领域尚存在空白; 食用菌博物馆改造难度大。 目前,博物馆受场地限制,改造和扩大规模困难重重。 无法展示现代“声光”技术的效果,影响参观价值; 跨行业整合不彻底。 尚未建成“食用菌+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模式的餐饮、旅游、文化、休闲体验场所。
3 发展战略 3.1 培养领导者
一是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鼓励地方小微企业组建股份制联盟,团队发展; 引导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增强竞争力。 二是加快前沿技术普及。 提高大型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步伐,大力提高深加工能力。 三是转变生产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推动行业领先装备机械智能化,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发挥辐射力和带动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是通过认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全行业树立标杆。 支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 组织协助企业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名牌产品。 五是整合现有产业园区闲置资源,降低创新创业企业准入门槛。 为企业提供生产用地、管理咨询、展览培训、物流服务等。六是加大信贷支持,设立风险基金、免税等优惠政策。 加快推动和支持龙头企业产品上市。
3.2 建立基地
一是推进工业设施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工业化、产业集聚。 合理规划高新技术项目引进,支持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和菌种标准化改良项目;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现代食用菌产业园申报规划,建设辅料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等,加强菌种生产培育、原料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改造升级。 二是建立“县工厂”生产模式。 改进干燥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对菇房温度、湿度等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改造,推动菇袋厂设备机械自动化改造,推广使用银耳全自动冲切、贴胶套袋机组、智能高压灭菌机等先进设施设备及环保配套设施。 三是启动配套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高速公路、高铁便利的交通,规划建设集办公、培训、孵化、产品展销、公共服务、展览展示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总部综合体。 利用古田“六横、两纵、两网”的综合运输网络,构建冷藏保鲜、冷链物流体系。
3.3 技术雄厚
一是完善和完善食(药)用菌研发中心建设,积极研发绿色栽培新技术、高产优质新品种和高效适用新机械,提高食用(药)用菌研发水平。科技支撑。 二是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开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和自主品牌,加大食用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力度,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争取行业主动。食用菌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科技股形成的优势。 四是运用资金和政策加快自主创新,引导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争做改革排头兵,促进产业升级。 引进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生物体。 科技公司进军食用菌行业。
3.4 注重质量
一是完善和规范生产前、生产中、产后全过程监控的生产销售记录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质量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二是全面提升质量检验能力和扩大范围,加大检验资质认证力度; 对各乡镇进行定期抽查和普查,将范围扩大到网络营销产品。 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 按照“乡镇全覆盖、企业全员参与”的目标,加大基地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建设,扩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规模。 四是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执法。 针对掺假、农药、添加剂残留等问题,我们会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农业局等相关执法部门,加强对原料及食用菌产品等的查处力度。如棉籽壳和小麦壳。 五是指导治理,制定整改实施方案。 从工艺流程、技术提升、规格提升等方面推动蘑菇袋厂、干燥厂的改进; 重点推进传统食用菌大棚改造和标准化温控食用菌工厂建设。 发现问题及时预警通报,限期整改,消除隐患,逐步放弃落后的种植加工方式。
3.5 提高效率
一是适应多元化消费群体需求,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推动食品加工、食用菌营养健康研究,开发养生食疗等终端产品,拓展终端市场。 二是调研考察市场,加大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研发力度。 三是与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以传统食用菌种植技术为主,以混种模式发展农家娱乐,创造产值和旅游效益双丰收。 四是推广“一荤一素一菇”营养模式,弘扬中华食用菌饮食文化,促进消费市场繁荣。 五是加快“销全球”步伐。 在日本、韩国、荷兰、北欧等主要食用菌消费国推广中国品种,引导企业出口创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