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范文10篇
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也是品牌产品发源地的名片,品牌建立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为城市经济增添动力。建立食用菌品牌能帮助明确食用菌市场定位、树立食用菌品牌形象,使当地食用菌在市场竞争中胜出,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稳定的客户群。总之,打造食用菌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同类产品中,品牌产品质量优质,突显独特性;其二,推动产品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客户黏度;其三,提高消费群体满意度,架起消费者和品牌的桥梁,提升食用菌价值,有助于开拓市场。和顺县以“晋佳晋品”“养菇良”“九恋源”“和之钰”香菇,“太行和顺”“表里山河”“和美和顺”黑木耳为引领,擦亮老品牌、创响新品牌,实施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功能农产品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为核心的品牌战略。为了推动食用菌产业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功能农业、绿色农业转变,本文致力于探索食用菌品牌创建新路径,践行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农业生态的发展理念,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扩大食用菌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助力食用菌畅销全省、走向全国。
和顺县地处山西省东陲、太行山中段、清漳河上游,西通省府太原、东临华北平原,总面积2250km2,辖5镇3乡1城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76个行政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能够有效吸纳周边的农村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的同时保证食用菌产量、产值及销售空间的稳定提升;和顺县立足当地条件,围绕“西牛东猪中菌菇、一园两区三龙头”发展布局,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义兴镇、松烟镇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顺县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季节分布明显,光、热、水资源配置均匀,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582mm,素有“天然空调”之称,属典型的温带性季风气候。独特的气候条件能够促进食用菌产业优化升级,为培育品牌产品扎下根基,和顺县玉米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666.67hm2(10万亩)以上,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了充足的基质原料,例如,香菇采用优质的“辽东栎”作为主要原材料,产量高、品质优,市场认可度高,特别是5—10月份,高温使多地食用菌栽培都处于停产状态,而和顺气候冷凉,产品填补了食用菌的市场空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抢手货”。
和顺县山大坡广、林丰草茂,森林覆盖率达37%,地形地貌大致为“八山一水一分田”。食用菌生产基地周边工矿企业少,避免了水污染和工业污染;生产过程中农药用量小,甚至不使用农药,农药残留少,病虫害发生率低,多使用通风、覆盖遮阳网等物理方法防病治虫;此外,将废弃菌棒用作农家肥而集中放置,还能有效避免环境污染。这为优质香菇、平菇的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使其在品相、颜色、味道、营养品质方面占有市场优势,为打造品牌产品提供了保障。据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鉴定报告显示:和顺县香菇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蛋白质、干物质,实测值分别为1.05%、3.70%、14.3%,可溶性糖实测值为0.59%;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检查报告分析,香菇基质和加工用水中均没有检出汞、砷、镉、铅,从土壤环境来看,主要含有镍、铅、铜、铬、汞、砷等8种重金属元素,而根据山西农业大学专家测定和相关部门监测资料显示,和顺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均在标准值以内。
近年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省、市、县都有扶持政策,鼓励经营主体提升品质,提高市场认知度,促进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为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结合脱贫攻坚实际,狠抓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且出台了《和顺县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实施办法》,突出“举龙头、壮产业、促脱贫”,在全县组织实施了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扶持项目,发展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生产经营优的农业产业基地,扩大了规模,提升了品质,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品牌化建设。
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国家良好农业规范”(简称GAP)、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安全品牌建设中,如双孢菇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品牌认证,平菇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安全品牌认证,香菇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GAP等安全品牌认证,木耳已获得有机产品、GAP等安全品牌认证。食用菌品牌建设详细情况:2015年双孢菇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3hm2;2017年平菇、香菇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分别为2、4hm2;2018年香菇、双孢菇(复查换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分别为8.1、3.0hm2;2020年香菇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分别为9.0、8.1hm2;同年平菇、香菇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占全县6个名特优新农产品的33.33%。2021年香菇、平菇、木耳取得有机认证,香菇、木耳取得GAP认证。品牌建设已有了好的开端,为食用菌产业品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下,打造优质食用菌示范基地,推进品牌建设。2015年至今,获证经营主体从1个增加到6个,获证产品从1个发展到4个,其中5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头推进品牌建设,打造农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优质食用菌示范基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商品化水平,增加食用菌产品附加值。以山西顺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其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运行机制,以种植、加工、销售一体为经营模式,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不断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国外示范种植带动作用,香菇菌棒已出口韩国和日本,下一步计划将平菇、羊肚菌等输出到国外。产品先后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GAP等安全品牌认证,为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提供了质量保证。例如,和顺县和之钰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园区生产的平菇、香菇,既是有机产品,又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顺县九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平菇、香菇连续6年为无公害农产品,香菇(干品)已取得有机认证;银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黑木耳取得有机和GAP认证,并注册了“太行和顺”品牌。
企业携手,共创品牌,合作共赢,以发展“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目标,企业联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品牌建设培育“强能力”。通过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商品化水平、创建自主品牌,将食用菌价值增值更多地保留在经营主体中,并利用基地优势,引进技术和人才,山西顺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晋佳晋品”和“养菇良”香菇商标,和之钰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注册了“和之钰”香菇、平菇商标,把企业品牌打响叫亮,集团公司强强联合,充分带动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品牌建设并取得新成就。
要实现食用菌产业品牌化发展,就要保障食用菌品质、产量、竞争力、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这离不开乡土人才卓越的种植技术,离不开常态化监督管理,离不开运营模式的积极创新,离不开技术团队的深入钻研,更离不开宣售平台的搭建。按照县域布局,和顺县规划建设3个以义兴镇、松烟镇为主的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园:顺民农业香菇标准化产业园,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园、银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园。反季节设施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建立可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进而为食用菌产业建设品牌夯实基础。
在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中,一是培养农业经理人,重点面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升其经营管理及市场培育开拓能力,推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成立食用菌行业协会,形成一整套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二是培养高素质种植能手,面向具备一定程度的科技文化知识和相应专业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开展实用技术、操作技能等培训,提高食用菌生产队伍组织能力和技能水平,优化食用菌品质;三是培育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创新的高素质“领头羊”,补齐农业农村知识短板,厚植知农爱农情怀,提升创业能力,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破解人才瓶颈制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输送“技能”,为食用菌品牌建设培育“强能力”。
深入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优化食用菌品牌建设,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一方面,积极开展生产基地的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和标志检查工作,对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和安全生产进行指导监管,确保安全用药、用肥、用标等,从源头上消除隐患。通过网络及时向品牌建设经营主体市场信息、标准宣贯等,开拓新产品,培育农产品安全品牌。另一方面,鼓励绿色食品监管员、内检员及业务人员积极参加专业技术及追溯培训,了解绿色食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品牌建设的标准和最新标志许可审查及监管制度,提升内检员审核和监管能力;此外,品牌认定现场需做到精准到位、精心指导、精细审查,以保障品牌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保障食用菌安全,助力品牌建设。
一方面,采取市场化运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管理,带动农民广泛参与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股份分红和劳务务工实现稳定增收,培育以农户为骨干的本土食用菌生产队伍,推动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食用菌产量稳步提升,为食用菌产业品牌化经营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聚焦绿色生态食用菌产业链环节,挖掘潜力资源,培育食用菌内生动力,探索新发展理念,精心打造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立营销团队,加强宣传推介,开拓市场,发展废旧菌棒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食用菌品牌建设增合力。
以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一方面,引进人才,建立科研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展菌种研发,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优质品种;另一方面,引进食用菌精深加工技能,打造精深加工团队,如香菇酱、香菇饼干、食用菌罐头等食品,完善产业链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产品价值,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以宣传培训树品牌,品牌促市场、市场推认证的发展模式,推动食用菌产业品牌繁荣发展。一方面,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契机,面对面讲解食用菌品牌认证程序、质量安全、市场效益等相关内容,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农博会、绿色食品宣传月等活动为契机,为品质优、味道佳的农特产品进行产销对接,为对外交流搭建平台,为和顺县品牌产品的大范围、高规格提供机会,唱响农产品品牌,为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品牌打造以校企合作为载体,聘请专业品牌建设团队,全方位立体式指导品牌Logo设计、宣传、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全力打造特优农产品,推动食用菌产业走向全国。深化专家团队、项目工队、营销战队“三队”包联服务,积极开展指导工作,为企业牵线搭桥,解决实际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和之钰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菌菇与北京、石家庄、郑州等地区建立稳定的销售平台;山西顺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菇菌棒出口韩国和日本,仅2021年出口约11万棒,出品额10.12万美元。
我县海拔高,年平均气温3.5℃,7–8月份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下,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中、低温型食用菌的生长,特别是夏季,南方及周边地区没有中低温型食用菌生长的适宜温度(15℃左右),而我县大部分地区独具这一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能将气候劣势转化为反季节优势。食用菌生产的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秸杆和畜粪,生产过程有节水、省地的行业特点,因此,发展食用菌是探索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农业规避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是变废为宝的重要方式。在二阴山区、多灾地区和牛羊集中地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且可以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新亮点,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不断开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遵循“四大战略、四大品牌、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宜菌则菌、宜菜则菜、宜畜则畜、宜果则果”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为核心,以基地为依托,以行业协会为纽带,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推进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不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基地,实现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双孢菇面积达到140万平方米,产值达到7000万元,品种稳定在800万袋左右,产值3000万元左右,全县食用菌产值达到1亿元。以双孢菇种植为主,特色食用菌开发为辅,全县建成6个双孢菇栽培生产示范基地,建成食用菌研发中心及良种繁育中心,培育1个龙头加工企业,初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根据我县的资源条件和农牧民投入能力,结合市场需求,今后五年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品种定位是:大力发展双孢菇,适度发展金针菇、白灵菇等特色食用菌,稳定发展平菇。
按照“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畜则畜、宜菌则菌”的原则,食用菌主产区主要是二阴山区和海拔较高、没有更好产业条件的区域,形成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产业板块,促进山、川、林区产业均衡,畜、菌、菜、果协调发展。双孢菇的发展以赛什斯、安远、哈溪、朵什、西大滩、炭山岭6个乡镇为重点,打柴沟、松山、石门、华藏寺等四个乡镇的浅山二阴区为补充,辐射乡镇的宜菌区域共同发展;华藏寺镇邻城郊的几个村适度发展平菇;抓喜秀龙、安远、打柴沟、石门等四乡镇适量发展金针菇、白灵菇等品种。
(一)加强组织领导。食用菌产业在县特色农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科技、农业等部门要负责搞好科技研发、技术指导和培训,财政、农牧、科技等部门要严格考核验收,做好政策兑现。有关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各自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工作。要严格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县政府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考核乡镇和有关部门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技术服务。加强科研单位和科研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攻关,大力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新资源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能人和大户为主,组建食用菌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对内搞好服务,对外协调产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到户,推广先进适用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强化食用菌产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以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分期分批培训菌种生产人员、科技、质检人员、管理人员、农民技术骨干,建成一支多层次、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专业技术队伍。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以户带村,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向了如何优化种植结构、改善品质和提高效益上。淮安市是江苏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随着大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农民收入进入新的增长滞缓期,农村经济由小康走向富裕的进程受阻,弱的市场激励机制大大降低了粮农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获得最佳的收益,这不仅是农民的困惑,也是各级政府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商品农业生产以外的特色产业,如食用菌产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以期为农民及政府部门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2]。
目前,淮安市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过程缺乏技术规范。笔者对淮阴区三树镇、丁集镇的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该镇菇农目前主要以生产鸡腿菇、蘑菇、平菇为主,其他珍稀食用菌品种如茶树菇、巴西蘑菇等基本无生产。同时发现,菇农在从事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食用菌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虽然该镇食用菌生产起步早,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食用菌生产技术环节和流程处于一种懵懂状态,有的菇农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标准操作规程,为什么要实施标准操作规程,而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这说明大部分食用菌生产者在知识和技能方面都与食用菌标准操作规程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格局形成多样化的生产体系,进一步增加了食用菌生产标准技术规范落实的难度,降低了菇农整体的经济收益。
由于食用菌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多样化(选种、生产流程、采收、加工等),导致产品混杂、等级不分。如同样是平菇生产,在丁集镇的同一村就有6~7个品种,有的一户就有2~3个品种,导致生产和采收时间不一致,难以形成规模销量和买方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菇农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一个整体利益观,有些人为谋取私利,掺杂使假,以次充好,这些行为大大影响了食用菌生产者的信誉。精明的商家常利用这一情况进行压价,导致即使是优质的食用菌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此外,菇农生产缺乏创新性,没有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没有将品牌和特色与市场挂钩并进行产品包装和市场定位,在市场竞争中常处于被动地位。
淮安市食用菌产业主要以产中为主,产后的自加工能力较弱,而且有的地方即使有产后加工,也主要以粗加工为主,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而且由于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自消化能力较差,导致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食用菌生产者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没有实现系统的净化,如菌渣再利用问题,除部分菌农将其用于大田生产的基肥外,其余的均堆积在菇棚周围和道路边,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污染源。
2.1.1明显的比较效益。比较分析淮安市的自然资源特点和区位经济发展的需要,食用菌生产具有比大田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生产明显高的经济优势。调查信息表明:淮阴区丁集镇农户以前大棚黄瓜采收后,存在半年闲置状况,一是不利于大棚养护,二是闲置时间内基本无经济收益。随着大棚栽培食用菌技术的推广,该镇农户充分利用日光大棚的有利条件栽培食用菌,每幢大棚可增加收益8000~10000元左右。如利用黄瓜采收后的半年闲置时间(5~10月)可种植3~4茬草菇,可获纯收入9700元左右。如果利用日光大棚反季节常年栽培平菇、鸡腿菇等,一般于9月底至10月初播种栽培,至翌年7月结束,可收6~10茬,每幢标准棚(50m×7m)可获纯收益20000元左右。从比较效益来看,利用大棚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水稻的10~20倍,可大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值。因此,食用菌是淮安市新兴的优势产业,它能够为淮安市种植结构的调整带来新的希望。
2.1.2强势主体发展需求。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体作用的发挥,如果不以农民的发展需求作为发展的源动力,并遵循市场规律,任何发展干预都不会对产业发展发挥持续性作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今天。在明显的比较效益优势驱动下,淮安市从事食用菌栽培生产的农民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信心和决心。另外,从社会发展视角分析,淮安市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但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潜在的失业问题,实现劳动力内部转化,还可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一个好的就业选择。此外,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有利于发挥农村女性劳动力的作用,提高妇女地位。农民强势发展需求和动机前提条件是良好的市场销路和有利的政策、技术保障。
2.1.3原材料优势。淮安市是农林业大市,据统计,全市现有粮食作物33.3万hm2,经济作物10万hm2,每年生产秸秆280万t。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而且通过食用菌产业还能够实现初级资源的深化利用,实现农业体系内部物能的转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1.4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食用菌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劳动力成本高低对食用菌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很大影响。淮安市地处苏北,与苏南一些城市相比,具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劳动力市场相比优势更明显。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工人月平均工资为2731美元,日本为1820美元,韩国为1056美元,我国省为960美元,香港为750美元,而我国不足100美元,农民的工值就更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为提高淮安市食用菌产品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2.1国内、国际消费市场变化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结构。食用菌不但营养丰富,对健康有利,而且色、香、味俱佳,符合2l世纪饮食潮流。特别是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影响,更增加了人们对“三低一高”(低糖、低盐、低脂、高蛋白)食品的需要,食用菌被视为首选,从横向和纵向均扩大了食用菌消费群体,实现了以饮食结构的调整来拉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另外,近几年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疯牛病、口蹄疫等疾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膳食结构发生变化,食物趋向素食化。丰富多样的食用菌在欧美、东南亚市场上大受欢迎,出口潜力巨大。同时,食用菌即时食品和半成食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具有很大的消费群体。如以食用菌为原材料生产加工成罐头、蜜饯、酱菜、饮料、胶囊、片剂、针剂、菇耳多糖等,其生产工艺不是很复杂,但其产品在市场上却很受欢迎,为淮安市食用菌初、深加工指明了发展方向。
2.2.2较高的市场获利空间。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实际价格相比,中国的产品市场获利空间很大。例如在日本,鲜香菇收购价可达30元/kg,中国国内收购价常常是不到10元/kg。较大的比价和获利空间,有利于吸引商家。特别是珍稀食用菌,如鸡腿菇、大盖球菇、杨树菇、灰树花、姬松茸、盖囊菇、真姬菇、白背木耳、紫木耳、鸡纵、茶薪菇、白阿魏菇、杏鲍菇等。这些品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销路好、价格高,尤其受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欢迎,例如在日本市场上,鲜杏鲍菇的售价为20美元/kg;在国际市场上,干品姬松茸的价格则卖到80美元/kg。
2.2.3“南菇北移”。我国食用菌大部分盛产于南方省份,占85%以上。近年来,由于南菇迅猛发展,遇到木材等资源匮乏问题,制约了南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南方的食用菌产业开始逐步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候条件适宜的北方进行梯度转移,这给淮安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淮安市可以充分借助外部的技术、人力资源进行资源转化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HTtP//:
一是要积极引进培育筛选新品种。开展多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在淮安市种植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二是要推广一批栽培新技术。采用谷粒菌种、液体培养等先进技术,缩短菌种生产周期;搞好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病、虫、杂菌防治技术研究推广,筛选出最佳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开发可供周年栽培的生产模式;搞好保鲜及储藏加工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三是要培训科技人员。组织、聘请专家深入各菌种厂、食用菌生产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和集中培训,培养建设熟练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农民科技人员队伍,设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解答菇农难题。四是要加强食用菌废料的循环利用研究。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会伴生出许多废弃料,这些废料被生产者白白抛弃,而且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污染。研究证明,以食用菌生产的废弃料为原料进行沼气生产,产生的沼气作为食用菌生产的能源进入食用菌生产过程,沼液作为生产肥料,沼渣作为饲料,能够实现系统内部物能转化。另外,菌糠可作为牛羊等草食性动物的饲料,真正实现废物再利用和“零”污染转化。可以说,通过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条,可以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构思,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4]。
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淮阴区三树镇联盟村的蘑菇种植大户李德美个人投资15万元,于2003年建立“三农食用菌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2座4500m2日光能大棚和6间温控菌种实验室,年产菌种60万瓶,仅此一项为每户菇农增收千元以上,为了解决销路问题,李德美于2004年与山东九华集团公司合资建立蘑菇加工厂,建成年加工1000t的蘑菇腌制加工厂,依托加工厂,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蘑菇,从而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公司+农户”种植经营模式,大大解决了广大菇农的后顾之忧。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规模逐步扩大,15个行政村已种植蘑菇达86.67hm2,仅联盟村就有216户种植蘑菇,户均纯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已成为淮阴区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针对目前淮安市食用菌龙头企业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应该加强全市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的建设,既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又要瞄准发展方向,要按照大(规模大,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技术,新品种)、多(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并促使其发展壮大。在培育龙头企业中,要重视发挥现有较大加工企业的作用,搞好培育和引导。要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运用市场规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为食用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
淮安市在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方面要注意做到“一稳六化”,即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做到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产销合同化、保制化。要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其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物质、技术等基础条件,选定几个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中趋升、群众技术基础相对较好的品种,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一菇为主,多菇并进,突出特色,进行产业化大生产。要积极推广周年化生产技术,只有实施周年化生产,才能保证市场的均衡供应,使客商有稳定的货源,才能保证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同时,有条件的区域也可抓住入世和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力度,开辟出一块高档食用菌特别生产区,既是生产和示范的必需,也使产业发展有了后劲,提高吞吐能力,做到旺储淡销。
投入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科技经费主要用于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和传递,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市场开拓等。要鼓励社会投资食用菌产业,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投资发展食用菌产业,本着“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全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食用菌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食用菌产业投入体系,对菇农的小额信贷项目,要适当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的税收政策,对为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所取得的技术性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最新食用菌生产技术成果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投资。
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现场观摩会、散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进行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宣传。一要大力宣传国内外食用菌发展形势及淮安市的优势,明确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当前淮安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二要大力宣传食用菌发展的经济效益、前景及先进的生产模式,使农民认识到发展食用菌生产能使之走上富裕之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要大力宣传淮安市食用菌产业化开发的重要成果,增强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2]杨静,程乐庆.夏邑县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J].种业导刊,2008(8):31-32.
食用菌具有食药两用优点,具有降脂、降糖、抗癌、提高免疫力、促进生长、改善胃肠功能、延缓衰老、增强记忆力、改善骨质疏松、美容减肥等功能[1]。食用菌是新时代保健食品,发展食用菌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近20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已成为仅次于粮、棉、油、菜、果传统农业的新型优势产业。
庄浪县于20世纪80年代就有零星的食用菌栽培点,自1993年引进日光温室技术后,食用菌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产量和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0年上半年,庄浪县食用菌生产大户有110户,从业人员600人,总产量1700t,总产值330万元,户均纯收入1.5万元。发展龙头产业,不仅振兴庄浪经济,而且活跃了周边县、市经济。但庄浪县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邻近天水地区差距较大。现将庄浪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如下。
庄浪县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川农业示范园区,其他乡镇零星种植,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效率低,经营方式以户为单位,且以手工生产为主,生产条件参差不齐,户均年生产菌袋在0.5万~8.0万袋之间,年纯收入1万~8万元。全县种植大户有30户,户均年产值4万~24万元,户均纯收入2万~10万元,为庄浪县食用菌产业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因只供庄浪县销售,在县内市场基本达到饱和,限制了新户发展,造成资源和劳动力浪费,综合效益较低。该县食用菌生产品种单一,品种少而老,技术和技术设备落后,主要以生产平菇为主,鸡腿菇、白灵菇、香菇、金针菇有少量生产,质量低,当地销售量少,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政策支持,庄浪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由于食用菌生产未列入产业发展规划,申报课题难,严重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庄浪县自1994年以来的15年间的试验示范种植,对品种、配方、消毒设施不断地改进,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保证了食用菌的初步需求。但该县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并没有明显的起色,总结其原因有以下2点:一是没有成立专门的食用菌研究小组,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二是食用菌生产属自发性,没有咨询、供种、试验示范场所、完善的服务体系,菇农自作主张由外地(天水、平凉、陕西)购种,没有经过试验盲目生产,一旦引进有问题的菌种进行生产,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虽然庄浪县每年都进行技术改进,但与我国食用菌总体发展水平仍不能同步,没有统一部署,设备简陋,周转资金少,管理粗放,防病防虫意识淡薄。目前,液体菌种生产尚属空白,无法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
菇农各自为伍,没有统一的合作组织,产业链条短,不能组织贮运,只能就地销售,价格极不稳定。由于没有项目资助,无法组织学习培训,对我国食用菌发展动向缺乏了解,无法掌握近期发展的新技术、新经验,仅凭经验生产,缺乏交流,部分菇农以失败而告终;由于是自发性发展,规模小,分布零散,不能收购,就地销售经常出现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现象,导致其社会效益降低[2-3]。
庄浪县位于甘肃省中东部,地处东经105°46′15″~106°23′45″,北纬35°03′23″~35°28′26″,辖区跨经度37′30″,跨纬度25′03″,年平均气温7.9℃,生态分类属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的半湿润偏旱区的草原灌丛带,十分适宜食用菌生产。
庄浪县农业人口41.65万,是甘肃省第二人口密度大县。该县具有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手工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4],建设农村短、平、快的优势项目。
全县总面积1553.14km2,总耕地面积6.10万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7万hm2,以小麦、玉米、洋芋、胡麻为主栽作物,其秸秆都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料。加强食用菌生产,促进秸秆转化利用,变废为宝,使废料能培肥地力,发展循环经济。此外,邻近的华停县盛产煤,可就近为庄浪县食用菌生产供煤源,节约运输成本。邻近的天水市昌盛有限公司从事食用菌加工产业,为庄浪县食用菌产业链条的就近延伸提供了便利。
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机构和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体系,成立食用菌科技队伍,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大力开展科普宣传[5-6]。增项目,树样板,每年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增强效益吸引力,农技中心、乡农科站要把技术指导与物资配套、产品收购、销售相结合,让群众取用菌种方便、放心,与菇农建立订单农业,保证菇农放心生产。
无论是从政策要求上,还是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支援、社会需求上升、气候因素等方面,发展食用菌产业都需要有良好的条件,需要领导重视、政策扶持,需要建立大项目及更深层次的项目,应长期规划,聘请高新科技人才,建立良好发展空间。正如市委马世忠在2010年4月15日讲话中强调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按照全县不同生态类型,分关山高海拔高寒阴湿区、前川温暖河谷区及中北部干旱山区三大区域,在关山高海拔高寒阴湿区的永宁、郑河、韩店、通化、杨河、良邑等乡镇建立白灵菇、金针菇、小平菇基地;在前川温暖河谷地区的南坪、盘安、朱店、万泉、水洛、阳川等乡镇建立香菇、鸡腿菇基地;在中北部干旱山区的卧龙、大庄、柳梁、赵墩、南湖、岳堡等乡镇继续扩大种植平菇,示范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各乡镇要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村、示范户、辐射带动户[7]。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建立良性的市场运作机制,促使种植农户、技术服务、收购运营及市场管理之间形成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密切协作关系,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以天水市昌盛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促进庄浪县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8]。
[2]詹萍,刘巧燕.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73-76.
[3]陈秀娟,阮海东.加快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2010(2):90-92.
[5]潘春彩,石朝民,袁建生,等.许昌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6):71-72.
[6]康源春.抓标准化生产,实现食用菌生产大省向强省跨越的目标——2003年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化研讨暨新产品展示会纪要[J].河南农业科学,2003(12):32.
成立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相关人员为成员的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乡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切实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领导。
充分利用广播、微信、宣传单、现场会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广泛开展宣传,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共推送食用菌产业信息5条,组织群众到宁晋、老官寨参观32人次。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马龙县境内,昆曲高速公路、101省道、贵昆铁路、正在建设的沪昆铁路分别途径马龙县,且县乡村道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人流、物流十分畅通,对于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十分有利。
产业要发展,资源是保障。在食用菌种植所需的原材料方面,如草生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稻草、秸杆、牛粪,木生菌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木梢、玉米芯、棉籽壳等,马龙县均资源充足,只有棉籽壳需要进口,但需要量较少,原材料足以保障。
马龙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拨1900m左右,年平均气温13.8℃,年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32℃,食用菌的最适宜温度在6℃~25℃,是食用菌生产的最适宜地区。1.6市场看好马龙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之一,无论开展种植还是养殖首先需考虑市场,要扶持发展一个农业特色产业更是如此。我县的食用菌产品属绿色无公害食品,近销曲靖、昆明,远销贵州、成都、上海,产品鲜销为主,供不应求,先款后货。同时,少量包装为成品销售。一个产业的发展,只要有市场,发展潜力就很大,就值得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
近年来,马龙县按照“园区式布局、规模化生产、滚动式发展”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协会为纽带,坚持走“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不断优化菌类产业链,努力做大以草生菌为主体、木生菌为辅、野生菌为特色的食用菌产业。马龙县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食用菌产业,按照“引龙头建园区、带大户联农户”的发展模式,狠抓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积极鼓励工厂化、规模化生产食用菌,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一是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县供销社具体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并在各乡镇成立食用菌推广站,实行县级领导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专业技术人员挂钩联系乡镇的风险抵押金考核奖惩制度,挂钩联系的领导、技术人员纳入联系乡镇考核奖惩,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及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狠抓食用菌园区建设,制定食用菌园区发展规划,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在政策、信贷、信息方面给予扶持,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四个食用菌园区,积极培育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精深加工企业,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模式,实现由小规模、低档次生产向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转型升级”;三是加大龙头培育力度,认真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推动有实力的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如马过河食用菌园依托马龙县凯悦菌业有限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成占地8ha的标准化生产车间80余间,企业从菌种培育到采收全部实行自动化、无害化、规范化生产,注册了“碧惠康”牌食用菌商标,年产食用菌1500t,产值1500万元;纳章食用菌种植园区320万袋工厂化项目已完成,每天可产菇1t左右;通泉、旧县食用菌园主要以生产茶树菇、马香1号、香菇等为主;建成了马过河食用菌交易市场、马鸣野生菌交易市场,两个食用菌交易市场面积近2000m2,年交易额达500余万元。
马龙县积极建立完善科研创新与研发体系,以马龙县凯悦菌业有限公司为技术支撑平台,加强与云南省农科院的技术合作,建立“院企”合作基地,适时引进食用菌新品种,研发、推广新技术,努力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县供销社常年聘请省农科院专家、顾问20余人,按照“学员点菜、教师下厨”的原则,通过举办培训、现场讲解、送科技下乡、赶科技集市等方式,广泛开展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菌农种菌能力。建立技术人员挂钩联系种菌户制度,帮助菌农解决菌种选择、技术管理、科技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难题。在食用菌栽培方面,大力推广反季节种植人工食用菌,适度推广小烤房和各种闲置房屋种植白蘑菇,从菌种选择、操作方式、产品包装、营销手段全程配套实施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形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运保鲜,推进“农超对接”和产品直供直销。在野生食用菌方面,依托马龙县加顺工贸有限公司,实现野生菌分类、规模、有序销售,避免野生菌大量上市对菌农造成的损失,提高了野生菌的附加值,在马鸣乡建成了2个野生菌保育扩繁基地,成功促繁鸡地从等野生菌,使原来每亩林地产菌10kg增加到现在产菌30kg~40kg,确保野生菌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提高现代农业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虽然马龙县食用菌产业在短短几年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回顾马龙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引龙头、强科技、扶大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少且人才流失严重从业人员结构不够合理,懂得简单栽培技术的初、中级人才多,跨品种、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能够把握食用菌科学前沿的“尖子”人才、领军人才更少。
由于马龙县城太小,没有大型的企业,财政收入低,各年的财政对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科技项目资金对该项目扶持强度偏低,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足。
受到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等因素的制约,马龙县食用菌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也决定了未来的食用菌发展,必须大力提高现代科技创新能力,突破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持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标准化、现代化、设施化建设,推动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今后,马龙县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食用菌科技资金投入,除了国家相关部门要在食用菌科研经费上给予倾斜支持外,县政府也要充分考虑地区间科研投资的差异、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食用菌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食用菌科技创新方向等宏观微观因素,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食用菌的科技创新工作从政策、经费、人力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目前马龙县存在着食用菌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应用于生产的问题,必须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抓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真正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利用。因此要创新食用菌技术推广组织形式,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强化食用菌科技推广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提高食用菌科技的快速转化能力;要加大食用菌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带动人的培养力度,推进食用菌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优化人才队伍和知识结构;要鼓励民营食用菌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促进其逐步成为食用菌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多元化食用菌科技服务组织,完善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产业要发展,培训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培训力度,每年组织2次~3次种植户到县委党校集中培训,请专家讲课。同时,各乡镇也要组织每年不少于2次的集中培训,不断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马龙县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最缺乏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该县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建立科技培训的平台,健全科技培训的体制,为菇农科技培训提供条件,培养实用型人才,进而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精神的食用菌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责任,为建设现代化食用菌产业提供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虽然马龙县由县供销社联合省食用菌研究所兴办一菌种厂,但受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规模小、品种单一,种源供给不足,加之现在的菌种厂在县城中间,受环境影响大,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彻底解决菌种供应的瓶颈问题,建议政府在县城外统一征用土地6.67ha,重新建设一个规范、高效的菌种厂,从根本上解决该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缺乏菌种的问题。
以点带面发展产业是马龙县的一贯做法,但就食用菌产业发展来看,出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状,就是只抓点、只看点、资金只扶点,而忽视了面上的整体发展,目前面上的种植户已减少至200余户,从一个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正常的。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是要重点扶持各食用菌种植园区及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其带动作用;二是抓好面上种植户的发展,扩大生产面,提升产量。
我国食用菌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食用菌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在“三农”发展过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目前我国已是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大国,食用菌不仅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更是青川县的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推动下,青川县食用菌产业如何扩大规模,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青川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位于东经104°36′~105°38′、北纬32°12′~32°56′,整体气候为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为13.7℃,日照率为30%左右,森林覆盖率71.8%,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5万个/cm3,有优质菌材资源6.67万hm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孕育食用菌的最佳发源地,素有“山珍之最在青川”的美誉。另外,青川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路网扩面延伸,建成西成高铁青川站、兰渝铁路姚渡站,广平高速正加快建设,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公路通车总里程逾4000km,青剑阆高速、青川通用机场纳入全省规划,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青川县政府施行三大措施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颁发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进村入户,并出资鼓励有志青年就地创业开网店销售青川食用菌,开拓市场营销新渠道。二是将部分食用菌种植纳入特色农业保险范围。以羊肚菌为例,由于人工种植羊肚菌还处在起步阶段,且羊肚菌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县政府安排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川支公司开展羊肚菌种植保险业务,降低农户生产风险。三是对于重点特色农业的发展,县政府安排了部分资金对食用菌种植大户实行贴息政策,解决了食用菌种植大户缺乏资金的瓶颈问题。
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健康饮食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而青川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食用菌优质的品质,正好可以与市场需求量进行适配。我国作为食用菌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食用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食用菌产业的需求潜力巨大。
一是青川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记载。而在绿色山珍大受欢迎的当下,绵阳、成都、西安等地均设有青川食用菌专销店[2]。二是青川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原材料丰富、土地适宜且租金低、生态环境良好,使得食用菌品质好、成本低,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三是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创客”的互利共赢发展模式,打造以园区为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综合体。
自2015年以来,青川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的食用菌产量和产值仅为0.6万t和3.93亿元,2020年的食用菌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的64.7%,种植面积达到1.67万hm2,产量达1.40万t,实现产业产值13.34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120元以上。
早些年青川县食用菌生产以黑木耳和香菇为主,随着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已形成包括黑木耳、羊肚菌、香菇、竹荪、银耳、姬松茸、杏鲍菇、鸡腿菇、榛蘑、茶树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共同发展的格局。尤其是羊肚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2020年全县共计发展羊肚菌533.33余hm2,主要分布在姚渡镇、木鱼镇、骑马乡、三锅镇、青溪镇、乐安镇等乡(镇),实现产量160t(干品),产值2.08亿元,经济效益达1.08亿元。
青川县结合自身优势,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大户等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食用菌规模栽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约8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9家,全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企业4家。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90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区,并建成部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1个川珍牌国际驰名商标和天马牌、山客牌等3个省级名牌产品,全面推动“青川食用菌”品牌和食用菌核心产地塑造。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3]。作为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园所在地,青川县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突出政策扶持、整合现有资源、激发产业发展动能,注重多元融合、放大产业品牌效益,打造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农业产业链中,挖掘其他产业价值,创造了农业种养、加工、展示、文化、科普、交易、生态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宽农村三产融合途径,形成经济大集合。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务工,经营者多为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中老年农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接受程度慢,特别是对近年来发展的羊肚菌等新技术和新知识更是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受限于农村自身条件,例如薪资水平整体较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农村技术型人才欠缺,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生产中因关键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生产风险日益增加,不能满足食用菌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需求。
目前青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仍以大规模的散户经营为主导。一是菌农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现象,导致食用菌残次品较多。二是规范化的菌种制作企业较少,提供的菌种质量无法保证,菌种生产也存在个别无证经营、以次充好的现象,影响了菌种产品质量。三是从业人员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目标,着重关注眼前利益,一味的追求产量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品质的把控,使得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遇到瓶颈。四是农户限于经济实力,生产规模小,机械设备利用率低下,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导致食用菌质量参差不齐。
食用菌属于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青川县转变思路,重视产业发展,加强了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但是相比其他食用菌大县,扶持力度相对不足,无论是适宜当地的食用菌技术研发推广、规模化生产还是乡土品牌打造都存在制约瓶颈,食用菌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也缺乏政策推动,导致农民长效增收受到影响,整体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一方面,青川食用菌生产与科技创新联系不够紧密,防病虫害等关键技术、机械化设备、优良菌种等受到直接影响,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有待提升,创新能力不强,深加工程度弱,深层次加工产品少,多层次开发的产品更是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虽然打造了“山珍”等知名品牌,但未能发挥其在本省及国内外的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缺乏真正能给产业带来增值效应和消费者高认可度的食用菌品牌,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实力不足。
一方面,在青川县各个村镇对带头人的食用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对于食用菌种植的成果、新技术、新设备等进行经验交流,提升食用菌种植户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颁发各类人员回乡创业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及其他各类主体回乡发展,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热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严格。一是注重从业人员对质量要求的意识培养;二是从源头解决问题,扶持培养优秀的菌种供应商。三是制定统一的包括食用菌菌种、种植、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节点的质量检测、监管标准体系。四是增强遮阳、照明、保湿、保温等措施,避免过去“靠天吃饭”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
食用菌产业的长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一是明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给予农户、种植大户、企业等经营主体在资金上的帮助,有效解决期限短、利率高等难题,根据经营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与地方银行合作以低息或免息的形式给食用菌种植主体,或者设立扶持食用菌专项资金,以此加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决心。三是加大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创新是推动食用菌行业发展的永续动力,一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专家挂钩指导服务,在食用菌精深加工、菌渣循环利用、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模式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学习与实践。二是成立食用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吸纳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生产经营人员、科技人员,鼓励其在青川县各个村镇进行食用菌研发试验,积极开发食用菌衍生产品,在品种上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的提档升级。在品牌推广方面,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生产者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夯实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理念;创新食用菌产品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大菌文化宣传力度,创新品牌内容宣传,深度挖掘青川县食用菌品牌文化价值,通过讲品牌种植历史、品牌文化故事、品牌营养功效等,深化品牌形象。四是创新品牌宣传途径,除了鼓励食用菌类企业参加各种农产品类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美食节等大众宣传方式,更应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微信、抖音、哔哩哔哩和Facebook等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多式齐发,深化青川食用菌品牌形象,拓宽青川食用菌发展市场。
“食用菌之乡”已成为青川县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一张名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食用菌产业的大力发展对青川人民群众的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可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应补齐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扶持力度欠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薄弱等方面的短板,力争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一环,将食用菌产业助农富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乡村宜居宜业。
我公司充分认识到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朝阳产业,既丰富了消费市场,又促进了农户增收。但要保证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加强食用菌的安全,才能确保农户经济收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为此,我公司牵头开展基地食用菌放心消费工作,通过认真、细致、努力的工作,该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我公司认真学习上级部门有关加强食用菌放心消费工作的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责任心与紧迫感。通过学习,我公司充分认识食用菌产业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要以提高我县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和省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要以深化“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主线,科学把握和遵循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规律,在夯实食用菌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我县食用菌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食用菌正常采摘、收储、加工和放心消费。
我公司加大宣传教育,要求各食用菌企业和农户规范食用菌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行为,防止农药污染,要深刻认识农药污染对食用菌质量安全、交易价格带来的不利影响,养成科学种植、采摘、储藏、包装的良好习惯,确保食用菌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食用,以此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我公司带头并号召各食用菌企业和农户坚持标准化生产,要掌握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组织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的食用菌“五统一”生产标准,实行全县范围内的标准化生产,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我公司号召各食用菌企业和农户规范食用菌操作流程,特别是要坚持卫生采摘,采摘、分拣时要保证个人(尤其是手)的清洁卫生,不得在采摘时喷涂防蚊虫等有毒药水,避免发生农药污染。要坚持用规定容器盛装,必须使用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的包装容器盛装食用菌。要坚持隔离堆放,将食用菌与农资及生活物品分开堆放,防止发生交叉污染。
农业“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是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也是食用菌产业上台阶、上水平的基石。我公司切实抓好自身“三品认证”的同时,倡导各龙头企业,立足自身的产品特色开展“三品认证”工作,要通过“三品认证”工作,提高我县食用菌的安全质量,打造我县食用菌安全品牌,使我县食用菌市场信誉高,为消费者所信得过,放心食用。
我公司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训,把食用菌各项技术培训及技术指导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提高农户的科学种菇水平。在实际技术培训中,采取“专家→技术员→示范户→普通农户”的技术培训模式,把食用菌的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技术措施,特别是如何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安全,广泛向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户的科学种植食用菌水平,确保食用菌质量安全,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
我公司充分认识到,要推动放心食用菌之都工程,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文化创建活动,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强、道德、文化素养,提高工作积极性,努力形成精诚团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科学种植食用菌,确保食用菌质量安全,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为此,我公司提出企业口号: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企业精神: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建设,牢固树立“诚信、勤奋、务实”理念,教育和引导全体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做到为人诚信,劳动勤奋,工作务实,切实搞好食用菌产业建设。
二是加强素质建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进一步增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激发干部职工投身食用菌产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动放心食用菌之都工程。
三是加强工作能力建设,始终支持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食用菌知识,参加食用菌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评比、业务评查活动,以此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打造放心食用菌之都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公司企业精神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为此,我公司加强产业文化建设,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启动五大带动战略即品牌战略、唯一战略、开发新功能战略、深加工战略、安全质量战略。品牌战略,要求对食用菌产品进行深加工,进行精美包装、注册商标,加强品牌的市场宣传,使我县食用菌产业的科技含量、质量档次、组织规模等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上充分展示,真正实现靠品牌闯市场、拓市场,通过品牌效应来拉动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唯一战略,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调整食用菌的种植结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靠产品的唯一性赢得市场。开发新功能战略,通过高科技手段开发食用菌的多重功能,变单一食用菌种类为多方向产品,多角度占有市场。深加工战略,通过食用菌产业化的开发建设,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配送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特别是通过发展贮藏和深加工,促进产品增值,实现利润最大化。安全质量战略,通过科学、规范食用菌的种植、采摘、储藏、包装,严防农药污染和其他污染,真正使我县食用菌成为质量安全名牌,让消费者信得过,放心食用,从而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镇地处高亢山区,土瘠地薄,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多年来仍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特别是要实现富民目标,就必须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发展食用菌对土地要求不高,市场前景广,投入产出比高,能够明显改变我镇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镇按照“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帮助群众销,促进群众富”的思路,抓好试点,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形成了争相发展食用菌的良好氛围。一是鼓励干部带头试点。通过召开动员会、走出去看、坐下来比等方式,发动11个村支部带头种植食用菌。从外地高薪聘请技术员,从建设菇棚、采购原料、生产指导到组织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使试种户当年全部收回投资,第二年每棚赢利3万元左右,在全镇引起强烈反响。二是吸引大户自愿试点。镇财政拿出100余万元实施创业致富工程,鼓励各村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建设食用菌菇棚,并从资金、土地、技术等方面全方位扶持,目前全镇示范种植户已达100余户,成为发展食用菌的生力军。三是招引龙头规模试点。突出抓好农业招商,20*年成功引进徐州龙兴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食用菌示范基地,引导企业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景观基地、精品基地,一期建设菇棚360余栋,栽培面积30余万平方米,带动了整个产业快速壮大。
*镇食用菌产业园采取政府扶持、利益引导、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政府扶持:新建标准菇棚政府每棚补助5000元,镇政府负责水、电、路三通,协调2万元;利益引导:通过对群众算利益账,种植粮食作物亩均年收益600元,每棚食用菌年均收益2万元,种植食用菌的收益是种植粮食作物的30倍,通过对比调动群众种植积极性;制种公司负责制种,食用菌协会负责营销,基地负责统一流转土地、统一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生产,种植户对这种运作方式十分满意,有力推进了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强化科技服务,镇政府专门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两名班子成员专职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农经中心工作人员全部入园办公,从外地高薪聘请技术员,各村分别选拔一名人员学习栽培技术,全程指导菇农生产。
*镇食用菌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区位条件,采取科学规划、预留空间、分期开发的原则分步实施。20*年一期投资3000万元,开发面积300亩,建设标准菇棚300栋,今年,通过统一土地流转,科学规划,沿京福高速公路连接线、引龙河两岸,食用菌二期、三期工程快速推进,新扩食用菌种植面积350亩,新建菇棚350栋。同时加大园区配套建设,投资200余万元,高标准修建园区道路,极大提高了食用菌产业园的承载能力。
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转变生产方式,依靠科技投入,打造产品品牌,将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的特色环保产业、优势绿色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民致富产业。
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以发展袋料香菇、木耳为主,适度发展草腐菇、珍稀菇等其他菌类,以适应多样化需要和市场需求。2008年全县袋栽食用菌稳定发展到2500万袋;年发展到3500万袋;年以后稳定发展袋料香菇5000万袋左右,实现收入3亿元,人平食用菌增收1000元。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成立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长叶丛同志为组长,县委、副县长周国明同志,县副主任闫东文同志,县政协黄劲军同志,县长助理、农办主任陈永高同志任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联系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及县农业局、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林业局、能源办、工商局、质监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供销社、扶贫办、农行、农发行、信用联社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农业局,县农业局长向顺文兼任办公室主任,孟晓鸣任副主任,固定4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成立乡镇食用菌服务站,每个乡镇固定2名专业技术人员专抓,配套增加“以钱养事”经费,形成上下对口、体制理顺的组织管理体系。
(二)健全扶持政策。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资金,以农民和企业自筹投入为主,争取政策扶持投入为辅,招商引资补充,多种渠道融资。从年起,县财政每年为食用菌办公室安排8万元工作经费,农业等部门每年争取5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食用菌产业。县农业银行、信用联社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保证农户生产投入需要。对于整村推进扶贫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县发展和改革局、扶贫办每村每年扶持不少于2万元,对口扶贫单位也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发改、扶贫、金融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上汇报力度,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一是依托保康县大山合绿生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统一规范栽培工艺模式,在对老菇区进行有机改造外,对新菇区实行“联户农庄式”标准化生产,即以5—10户为生产单位,实行四个统一(统一原材料、统一菌棒制作、统一引种、统一打药),分户管理,实现菌棒制作、产品加工机械化。对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实行保护价回收。2008年力争每个乡镇发展“联户农庄式”标准化生产示范规模达到50万袋以上。二是加强食用菌生产的新技术推广工作,对所有菇农进行技术培训、咨询和宣传。要求在菌棒制作、灭菌消毒、接种、养菌管理、出菇管理、产品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现场会、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使菇农接受培训率达到100%。三是加强食用菌产业的科技队伍建设。县食用菌办公室要认真组织开展对乡镇技术骨干及村级技术员的培训,保证每一个乡镇有2名专职技术骨干,每一个有食用菌生产的村,有1名熟练的技术员。
(四)强化菌种及原辅料市场管理。大力宣传贯彻实施《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全面清理整顿县内菌种生产厂家,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对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对菌种生产人员进行资质管理,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加大对进入流通领域菌种的质量检测,确保菌种质量安全。菌种经营者引进销售菌种必须先示范后推广,及时向购买者提供菌种的品种特性说明、栽培要点及相关咨询服务,并对菌种质量负责,同时与菌种购买使用单位(农户)签订菌种购销合同,通过合同约定菌种质量标准和技术指导责任,建立履约保障机制,确保栽培者的生产利益不因菌种质量和技术指导失误造成大的损失。工商、质监和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强食用菌菌种和生产所需原辅材料的质量监测管理,严禁违法生产、加工、经营等行为,严厉打击中介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
(五)合理利用资源,协调产业发展。发展食用菌生产必须保持林木消耗量小于自然生长量的原则,砍伐现有栎木林与发展袋栽专用林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可持续发展,年生产总规模控制在5000万袋左右。一是林业部门在保证动态平衡的前提下,严格林业资源管理,实行计划砍伐。鼓励农户分户利用资源,联户统一发展,控制单户发展规模。原则上凡是没有参加统一培训的农户,不允许无序砍伐林木资源生产食用菌。二是自年始,香菇、木耳生产主要转变为袋料生产,加大草腐菌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力度,力争滑菇、平菇、双孢菇等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三是在现有产业规模下,大力推广以煤代柴烤烟、炒茶和菌棒燃烧利用,普及沼气池,逐步减少农户生活用柴,确保各项产业协调发展。四是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户自我保护、持续发展的意识,制定乡规民约,禁止成片伐林,确保森林资源长大于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