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被南宋皇帝赵扩赐名的蘑菇你认识吗

有一种牛肝菌,生长在浙江、福建、湖南和云南等地区的松树林下,有粉色的菌盖、且带有网纹的菌柄、受伤迅速变蓝色的子实层体。它在民间有很多名字,如在浙江庆元称之为“黄殿菇”,在福建将乐叫它“松树菌”,在云南民间则得名“白葱”……

 

黄殿黄肉牛肝菌的子实体 / 林文飞 摄 

这种牛肝菌在浙、闽、滇同时“出圈”,在民间已经有上千年的食用历史,但在科学上一直没有确切的名字,直至2014年,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李海波和魏海龙等学者以浙江庆元采集的标本为模式,将其命名为Boletus roseoflavus Hai B. Li Hai L. Wei,之后美国学者证实该种为黄肉牛肝菌属Butyriboletus D. Arora J.L. Frank的成员,因此得名Butyriboletus roseoflavus (Hai B. Li Hai L. Wei) D. Arora J.L. Frank 。

它的中文名,如果根据拉丁学名直译,可以翻译成玫黄黄肉牛肝菌或粉黄黄肉牛肝菌,因为其种加词“roseoflavus”是由“roseus” 和“flavus”两个词构成,“roseus”指的是它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的菌盖,“flavus”表示的是它的菌柄。但我们更愿意叫它黄殿黄肉牛肝菌,这个名虽然不能体现它的外部形态特征,但却能很好地保留近千年流传下来关于这种牛肝菌的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黄殿”这个词说起。

 

黄殿黄肉牛肝菌的子实体 / 曾念开 摄 

相传在南宋民间,宋宁宗赵扩(1168-1224,宋朝第十三位皇帝,中国南宋第四位皇帝)攻金失败,签定嘉定合议之后,焦虑不安,食不知味,吏部侍郎胡纮(1137-1204,字应期,浙江庆元人)从浙南老家庆元县把装有稀有美味的木盒进贡给宋宁宗。宋宁宗在皇宫大殿上打开木盒后便看到了黄灿灿的菌菇,并且奇异的香味瞬间弥漫至整个宫殿,宋宁宗立刻宣御厨烹之,吃后味蕾大开,食欲大增,因此十分高兴,特为其赐名“黄殿菇”。

浙、闽、滇三省老百姓的智慧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证实,黄殿黄肉牛肝菌不仅美味,而且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高且种类众多,是优质的蛋白源;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也很丰富,尤以钾的含量为高;维生素C含量也较高,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

 

煮成汤的黄殿黄肉牛肝菌 / 曾念开 摄 

如上所述,黄殿黄肉牛肝菌喜欢生长在松树林下,是松属植物的外生菌根真菌,因此目前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无法实现食用黄殿黄肉牛肝菌的“自由”。在当下,可进行野外人工促繁,尽可能提高黄殿黄肉牛肝菌的子实体产量,不仅可以供人们享受“味蕾的美好”,而且能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亦是对菇文化的一种传承。

 

市场上售卖的新鲜黄殿黄肉牛肝菌(左:浙江庆元 ;右:云南昆明)/ 曾念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