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饮食文化——野生菌食用大全(上)
”。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土壤种类以及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菌子生于山林、长于山林,远离现代工业的污染,尽情吸噬着天地的灵气,日月的精华;菌子营养丰富,口感各异,风味独特,香气浓郁,堪称山珍,是,雨季一过,各种菌子开始生长。云南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是天然绿色的健康食材。本文给大家介绍云南常见的野生菌类。
美味牛肝菌也叫白牛肝、白牛头、大脚菇等。云南俗称“白牛肝”,是一种分布甚广的世界性著名食用菌。美味牛肝菌菌盖扁半球形、表面光滑不粘手,边缘钝,呈黄褐色、土褐色或红褐色,菌肉白色、肉质厚而细软,受伤后不变色。菌柄淡褐色或淡黄褐色,近圆柱形实心体,夏季单生或散生于森林中,是云南省优良野生食用菌之一。云南省是美味牛肝菌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省份,遍及海拔1000~2200m的地区,除西双版纳、德宏带地区外,全省各地均有白牛肝生长。
白牛肝菌热量低,含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钾、铁,由于钠含量极低,属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烹调加工会破坏白牛肝菌的维生素,采用急火快炒的烹调方法可以减少维生素的损失。美味牛肝菌多鲜菌炒食,可加大蒜、火腿及云南特有的皱皮青椒等配料烹调,味道鲜美,微带酸味。白牛肝也可切片晒干贮存,食用前用水浸泡变软后,晾干水分,加配料炒食,味道逊于鲜菌。
小美牛肝菌,云南民间叫见手青。小美牛肝菌属外生根菌,小美牛肝菌体积中等,属中型牛肝菌,呈半球形,边缘完整光滑、粉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有细绒毛,菌管孔密细小,为黄绿色或褐色。菌肉淡、受伤立即变为蓝色,故民间俗称“见手青”。菌柄呈近圆柱形,上端稍细、色淡,中下端粗壮膨大似椭圆球形,粉红或褐红色,长有或褐红色网纹。夏秋季广泛分布于云南中部地区松林或混交林地上,是食药两用真菌。
小美牛肝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属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小美牛肝菌维生素B2含量丰富,是黑牛肝的3倍。小美牛肝菌加热不充分,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食用时应该充分加热炒熟。小美牛肝菌肉质肥厚、脆滑爽口、菌香浓郁、风味独特,是云南各族人民最喜欢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一般切成片状,配上皱皮青辣椒、大蒜爆炒,食之鲜香脆滑爽口,也可配上干尖椒、大蒜、热油中干煸后食用。
灰褐牛肝菌云南民间叫黑牛肝。黑牛肝菌属中型牛肝菌,呈半球形,边缘完整光滑,古铜色或黑色,表面光滑,菌管孔较粗,呈褐色;菌肉近白色,厚而坚实,受伤处变为淡紫色或淡;菌柄古铜色,呈近圆柱形,上端稍细,中下端略膨大。黑牛肝菌体肥大、肉质细嫩,在西欧各国被推为著名的营养食品,是菌类中换汇率最高的畅销商品之一。黑牛肝菌属外生根菌,夏秋季分散或散生于松林或混交林地上。云南是黑牛肝菌的主产地。
黑牛肝菌含丰富的蛋白质、钾和铁,属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新鲜黑牛肝菌维生素B2含量是西红柿的10倍、肉类的2-3倍,是补充维生素B2的良好食物。黑牛肝菌有富集铁的能力,多吃对补充铁有好处。黑牛肝菌菌香浓郁、风味独特,是云南普遍食用的野生菌之一,一般切成片状,配上皱皮青辣椒、大蒜爆炒,菜肴呈黑、绿、白三色相间,味道特别鲜美,也可配上干尖辣、大蒜、热油中干煸除去部分水分,使菌香味更浓郁。
黄皮疣柄牛肝菌,在云南当地俗称黄癞头、黄犁头、黄牛肝,属于中大型菌。黄癞头菌体肥大、边缘幼时内卷,成熟时展开,有脂状感。菌盖表面有很多凸凹不平的痈状突起,成熟后多龟裂,呈土,菌管为浅黄褐色,菌柄呈黄褐色的圆柱形,粗壮,质地硬脆,上端有金小点,基底部有鳞片,易脱落。夏秋季广泛分布于滇中、东、西部针闻叶混交林或阔叶林下。
黄癞头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是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营养价值较黑牛肝高。黄癞头质地硬脆,可生食,民间多切生片配青椒、大蒜急火快炒,味鲜、香、甜、脆,也可热油锅配干尖椒、大蒜干煸、颜色变深、质地软中带硬,有浓郁的菌香味。
鸡块菌也叫鸡枞、伞把菇、白蚁菇等。鸡枞菌是担子菌亚门、伞菌目、鸡枞属中具有中大型子实体的真菌,是一种夏秋季生长于白蚁巢菌圃上的珍贵野生食用菌。鸡枞菌幼时似一把关闭的雨伞,成熟时菌盖伸展开来,恰似一把撑开的遮阳伞,又似遮雨的斗笠。因表皮呈不同的颜色被民间起名为黑皮(青皮)、黄皮、白皮、草皮鸡枞,其中以黑皮鸡枞最好。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各省,以云南省分布最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
鸡枞因含水分多,各种营养成分较牛肝菌少,但和普通蔬菜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含量仍较丰富。鸡枞蛋白中谷氨酸含量很丰富,是其味道特别鲜美的重要原因。鸡枞肉体肥厚、雪白细腻、肉嫩、味清香甜脆、鲜美赛过鸡肉,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堪称“菌中一冠”。我国人民采食鸡块的历史悠久,民间创造了生食、腌、炒、煮、烩、炖、蒸、烤、油炸等丰富多彩的食用方法。滇菜以鸡枞为原料制作的菜肴众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丁凉拌鸡埙、腌鸡块、公爆双鸡、三鲜鸡枞汤、鸡枞烩乳饼、炖双鸡、气锅鸡块、荷叶烤鸡块、油鸡枞等。
松口蘑也叫松茸、松蕈、台菌等。松口蘑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是松栎等树木外生的菌根真菌,菌盖肥厚,扁半球形至展,具黄褐色至栗褐色平状的纤毛状的鳞片,表面干燥,菌肉白色,细嫩有特殊的清香气。云南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和南华两地。
松口蘑素有“菇中之王”“野菇之冠”的美称,也被称为“软黄金”。松茸在云南最初被称为臭鸡枞,当地无人问津。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日本商人发现云南盛产松茸并大量进口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身价倍增。云南以香格里拉和南华两地松茸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松茸与块菌、羊肚菌、鸡油菌称为“四大名菌”,具有独特的浓郁香味,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
松茸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活性营养物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多种活性酶。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抗癌物质——松茸醇,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天然药用菌类。松茸不仅营养均衡、充足,而且还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抗肿瘤、治疗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养颜、促肠胃保肝脏等多种功效。松茸有浓郁的特殊香味,菌肉白嫩细滑,肥厚细腻,质地细密,口感爽滑,烹饪应用较为广泛,传统做法是炭烤和煲鸡汤,近年较为流行松茸刺身、松茸蒸蛋等。云南藏族的炭烤松茸较为经典,松茸保留了炭烧的味道,比刺身松茸更多汁,更鲜美。
根柄鸡枞菌也叫鸡块花、鸡枞花。鸡枞花属伞菌类白蚁菌属小型真菌,是一种夏秋季生长于白蚁巢菌圃上的野生食用菌,形状酷似缩小的鸡枞,幼时似一把关闭的小雨伞,成熟时菌盖伸展开来,恰似一顶遮雨的斗笠,中心有不甚尖锐的突起。分布于云南省滇中、滇西南地区。
鸡块花因水分高达97%,各种营养成分相对较少,但和普通蔬菜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2、钾和铁含量仍较丰富。鸡枞花一般多煮汤吃,也可炒吃,其味道鲜美,可和鸡枞比美。
鸡油菌也叫黄丝菌、鸡蛋黄菌、黄花菌等。鸡油菌是担子菌门、喇叭菌科、鸡油菌属的总称,云南市场上常见鸡油菌属有鸡油菌、红鸡油菌、小鸡油菌、淡白鸡油菌、黄柄鸡油菌5种。夏秋季生长于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林或灌木丛中,最常见于马尾松与栎树混合林地上。鸡油菌子实体小,幼体似钉状,成熟后呈浅漏斗状,似鸡油般呈杏,故又名“杏菌”,其颜色绚丽、香气浓郁、味鲜而脆嫩,是世界著名的美味食用菌之一。全世界已知有70余种,我国有16 种,云南13种,主要集中在滇中、滇西南及滇西北地区。
鸡油菌含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以胡萝卜素最高,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属优质植物蛋白。鸡油菌维生素B2含量丰富,是普通蔬菜的15~40倍,是补充维生素B2的优质食品。鸡油菌可单独食用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搭配食用,其烹调加工方法有炒、烩、炖、煮等,常见的菜肴有蒜爆鸡油菌、葱汁鸡油菌、银耳鸽蛋烩鸡油菌、蛙腿鸡油菌煲、乌鸡炖鸡油菌、清汤鸡油菌等,其中最具云南特色的当数“清汤鸡油菌”。
松乳菇也叫谷熟菌、松菌、南瓜花、冬瓜花等。谷熟菌是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中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松树林地上,系外生菌根菌,和共生植物互惠互利。谷熟菌子实体不大,菌盖幼时边缘内卷,成熟后平展,呈浅漏斗形,表面有同心环纹,呈淡红色、至橙。菌褶密、直生,和菌盖同色,受伤后变绿色。菌肉乳白至金,汁液少,橙色或橘红色,气味芳香、味柔和,后稍具辛辣味。菌柄呈圆柱形,质地松软,后变中空。因成熟时间较晚,在收割谷子时最多,故民间取名为“谷熟菌”,云南中部产量最大。
谷熟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铁和钾,其中以铁含量最丰富。鲜菌含铁丰富,与猪肝相近,是一般蔬菜的几十倍,多吃对补充铁有好处。谷熟菌可生食,其味柔和,菌肉质脆,汁液黏稠带少许辣味,多单独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海产品搭配炒食。滇菜“瓜圆谷熟菌”是以谷熟菌、香瓜、云南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各种配料及调味品爆炒而成,其颜色鲜艳、清香脆嫩、香辣可口。
梭柄乳头蘑也叫老人头、松衫菌、衫老苞等。梭柄乳头蘑属伞菌类、口蘑科大型线m以上松树、杉树、油杉等针阔叶林中阴湿疏松的地上,是云南省高寒山区和秋季气温较凉时生长的野生食用菌,梭柄乳头蘑子实体粗大壮实、结构致密,幼时白色或灰白色,成熟后呈黄褐色,有光泽。菌肉雪白、厚而致密,白色的菌裙密而延生,菌柄中上部生有白色的菌环,为大而明显的双层膜质,菌柄为白色,呈上粗下细的圆柱形。主要分布于滇西北、滇西、滇东北高海拔山区,滇南部分高海拔山区也有生长。
梭柄乳头蘑具有低热、低脂、高膳食纤维的营养特点,和其他食用菌相比,营养成分相对偏低,但仍明显高于一般蔬菜,其中以维生素B2、钾、铁、硒等较为丰富。新鲜的梭柄乳头蘑具有烟的气味,口感稍辛辣,直接鲜食口感欠佳,民间多用沸水略煮再经冷水浸泡后炒食,其味似竹笋片,鲜脆可口。
莲座革菌在云南民间叫干巴菌。干巴菌是一种与松属植物共生的外生菌根菌,其菌丝分化为子实体的条件极为复杂,目前尚无人工栽培成功的报道。纤维状革质,幼时柔软易断裂,成熟后较干韧。从其出扇形或莲座形的瓣片,向上依次裂成珊瑚状或扫帚形的分支丛生,颜色灰白至灰黑色或橙至黄褐色。因子实体水分较少而且干燥,像云南当地腌制的牛肉干巴,故得名“干巴菌”。和其他真菌相比,干巴菌生长较缓慢,自子实体开始形成到成熟采收要3~4周,因此,上市时间也较其他食用菌晚一个月左右。
干巴菌是云南独有的地方性珍贵野生食用菌,主要生长于云南滇中高原、云南松为主的针叶红土林中,以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为主产区。干巴菌子实体中混有3%的植被凋落物,这是干巴菌独具的特征,但也给干巴菌食用加工带来不少烦恼,一般将干巴菌撕成条状,剔除藏于中间的植被凋落物及泥土,洗净后滤干水分,才可烹制。对干巴菌清洗十分讲究,一定要反复搓洗,去除泥土和细沙。
干巴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E,钾、铁、硒和膳食纤维,以硒含量最高。云南民间干巴菌多和富含硫氨基酸的火腿、鸡蛋搭配食用,弥补了氨基酸构成的缺陷,极大地提高了干巴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干巴菌可以和云南特有的皱皮青辣椒、宣威火腿、干红尖椒、鸡蛋、白菜等搭配炒食,由于干巴菌有异香,无论怎样烹调加工都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干巴菌还可生食,其味鲜香、脆、甘甜,一般多在拌其他凉菜时加入少许就足以增色添香;油浸干巴菌是将干巴菌放入热油中除去部分水分,待冷却后连油一起装入密封器皿中,取出后直接食用,可保存一年以上。
多汁乳菇也叫奶浆菌、红奶浆菌、牛奶菌、米汤菌等。奶浆菌是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中的一种野生食用菌。夏秋季单生或群生于松树林地上,系外生菌根菌,和共生植物互惠互利。子实体不大,菌盖幼时呈半球形,成熟后平展,中心具有浅的回陷,表面有线质感,呈橙红色、红褐或深棠梨色。菌裙密、直生,白色或乳,受伤后变为褐色,菌肉含丰富的白色乳胶状汁液故俗称“奶浆菌”,菌柄呈光滑的圆柱形,和菌盖同色,质硬脆。奶浆菌遍布云南各地,是产量最大的乳菇菌类。
奶浆菌是低热、高钾、低钠的健康食品,还含较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和铁。奶浆菌多白色乳汁、黏稠、味柔和,菌肉质地脆,带少许辣味。多单独或与各种蔬菜、肉类、海产品搭配炒食,滇菜“双柳奶浆菌”就是以奶浆菌、鸡肉、云南宣威火腿为主料,辅以各种配料及调味品爆炒而成,其颜色鲜艳、清香脆嫩、香辣可口。
红蜡蘑也叫皮条菌。皮条菌是红蜡藤、紫晶蜡蘑、红榛色蜡蘑三种菌的俗称,属伞菌类蜡蘑属真菌,子实体小型。新鲜时水浸状,菌肉薄,呈肉红色,淡红褐色或深蓝紫色,菌裙稀疏,具蜡质感。菌柄呈等粗圆柱形,和菌肉同色,纤维质韧,内部空心。广泛分布于云南各地,夏秋季散生或群生于林地或腐树枝上。
皮条菌是一种低热值、高膳食纤维的野生食用菌。皮条菌肉薄、质韧,近革质状,味柔和,口感一般。云南民间食用多配上大蒜、葱、辣椒等炒食,可以起到增鲜提味的作用。
随着盛夏雨季的来临,云南人一年一度的“试毒大会”悄然而至。在此温馨提示一下:①不要采集和食用不熟悉的菌类;②不论哪种野生菌都不要凉拌吃,一定要炒熟煮透;③吃完菌后如有不适(恶心、呕吐、眩晕、视物模糊、幻听、幻视),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