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市场

经济学经典供求平衡理论为何对当前原油市场失灵?

传统的供求理论只适用一些特定情形,如制衣商生产红衣服还是蓝衣服,除了红、蓝两种颜色的染料供应问题,一般无需太多考虑整体经济形势,供应量很容易调节。

同样,只要鸡肉供应商数量增加,牛肉供应商数量减少,消费者偏好从牛肉逐渐转向鸡肉也是必然的。这种转变是因为生产一磅鸡肉耗费的资源要少于生产同样质量的牛肉,消费者又要保持并增加可支配收入。这个案例中,供求并非独立的,鸡肉消费量上升有助于供给量增加,因为鸡肉比牛肉更便宜。若鸡肉生产成本远高于牛肉,也就会是另外的情形了。

现在转到高成本的能源产品,耗费的资源更多,因此人们希望首先开采成本最低的能源。人力成本消耗巨大,这并非人类的工作效率低下,而是由开采过程决定的。但当前的状况,本来一些开采难度极大的项目,现在已经被技术进步所克服。如北极等不适合人类居住区域的生产活动已经可以全面开展,同时水力压裂等新工艺也得到使用,且大家还可以使用过去没有使用过的化学品等来萃取石油资源,都使得石油开采的边际成本出现下降。

之前,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了对新技术的研发,而一旦价格涨过头了,供需平衡状况就会急转直下,原来的供求系统就失灵了。这是2014年中期油价下跌以来,也是其他大宗商品2011年以来面临的最严重的局面。

而之前,在石油生产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其他能源产品对经济的影响,也元大于人们偏好从鸡肉转向牛肉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对于能源产品比我们决定选择鸡肉还是牛肉更具依赖关系。产油成本上升,高企的成本将会反映到价格上,将间接影响许多产品的价格。食品生产成本也会上去,油价上涨将影响几乎所有商品的运输。

若高油价传导到消费价格,那么消费者的负担势必加重。结果商品购买量下降,企业裁员,整个行业陷入衰退。同时,高油价也会降低企业利润,除非企业能够同步降低成本。利润降低,导致员工工资降低。

不过,高油价的另外一些影响某种程度上似乎有利。因为高油价会鼓励油企增产,就业岗位会增加。开采石油的债务会更多,采购的设备也更多。整个石油行业会得到刺激。

食品供给成本取决于油价,金属生产成本也依赖油价。金属或食品价格上涨,这些行业也会受到刺激,矿场价值、农田价值都会上涨。更多的会用于生产,也会有更多的工人被雇佣。人们会采购更多的设备,经济受到的刺激会更多。

油价高企也会让诸多产油多收益。石油工人收入增加,他们可以购买新的房屋,进而增加更多工作岗位。政府税收也会大幅增加,用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兴建学校和医院。

一些时候,石油价格必须停止上涨,因为会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产生反作用。最大也是最不明显的影响就是增加生产成本,制造业服务业的利润会被压缩。

低工资行业的竞争会加剧,导致工资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制造业、呼叫中心、电脑代工厂等,很容易出现就业岗位转移,影响当地人的生计。

确保利润的办法就是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这样一来,也会减少就业岗位。尽管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也会增加石油消耗,但相比人力成本还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油价下跌对于石油减产作用不大。石油出口国通常生产成本很低,但税收很高,因为政府严重依赖石油收入。油价下跌,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政府税收,因此在油价低迷时,产油往往反而会增产,来满足其对原油收入的需求。

即使是在石油进口国,油企也需要税收偿还债务,支付工人培训费用,因此他们也会在油价下跌时持续开采石油。他们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因此无需快速减产。

商品价格上涨会推高其他资产价格,使得举债更为便利,从而刺激经济。油价下跌显然会起反作用,房地产价格会下跌,农产品成本也会降低,但是未清偿债务不会减少,企业很快会发现他们的债务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额外举债维持生产的企业。

另外的问题是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不利于通胀,甚至会形成通缩,使得债务偿还变得更为困难。2011年来的大宗商品下跌,导致目前一些欧洲国家都出现负利率了。

同时商品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加上商品价格降低,企业的利润回报不断被压缩,债务违约现象则会越来越多。

但事实上,上述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够全面。2011年开始的下跌波及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华尔街日报》报道,2013年那时,油价还在100美元/桶,油企根本无需担心什么债务问题。油价维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才是合理水平,也就是说现有价格水平需要翻三倍。其他商品价格也该上涨,因为现在它们的生产成本都比现价来得高。

然而现在,大家已不该指望油价反弹,而是应该考虑到现在的经济周期与历史上的有所不同。试图寻求低开采成本原油替代高成本原油的做法,似乎对经济而言是致命伤。反过来,大家应该期望油价继续下跌,或许跌至20美元/桶甚至更低的价格才是合理水平,因为事实上全球已经开采了大量低成本的原油。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系统,高油价对于人们的工资有不利影响。

但近期油价走低,所带来最严重的问题或许就是债务违约现象增多,这对于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有明显副作用。政府自身也是债务高企,几乎无力救助这些领域。结果,金融系统的损失最终会也会转嫁到企业和个人身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汇通财经无关。汇通财经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承担全部风险与责任。

任何在本网站刊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资讯、评论、预测、图表、指标、信号等只作为参考,您须自主做出投资决定,并对该决定负责。本网站所含数据未必实时、准确,所以价格可能并不准确且可能与实际市场价格行情存在差异,该价格仅为指示性价格反映行情走势,不宜为交易目的使用。投资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图表等信息进行交易行为所造成的损失与本网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