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对饮食文化有所了解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饮食非常有意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的饮食文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在生活生产中,不断探索有利自身生存、延续的饮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的食品和菜肴,而不少名点名菜,富有文化内涵,使许多旅游者每到一地,便兴致勃勃地品尝。一个导游,了解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向游客作适当介绍,可增添游客的乐趣。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解体,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从夏到秦,我国先民的烹饪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商代名臣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叙述了商汤之时的烹饪状况,提出了烹饪理论的一些基本论点。《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而黄河流域最早的名菜——周代八珍则标志着先秦烹饪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八珍是周代宫廷名菜,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烹饪中特定的名词。周代还盛行饮食疗法,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叙述了古人常说的医食同源。秦汉到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术日趋成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一条丝绸之路,发展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既引进了西方食品,同时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向了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文化、生产技术的大交流、大融合时期,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与饮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隋唐五代在食疗方面有突出成就,主要体现在唐代名医孙思邈撰写的《备急千金要方》,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论。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从两宋到明清,我国烹饪理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就中国菜整体而言,主要由地方风味菜、素菜、宫廷菜、官府莱、少数民族菜五大部分组成。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四大菜系: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

另外,还有鲁、川、扬、粤、湘、闽、徽、浙八大菜系之说,后又增加京、沪两大菜系,成为十大菜系。

鲁菜的代表莱有:糖醋鲤鱼、德州扒鸡、葱烧海参、油爆海螺、炸蛎黄、清蒸加吉鱼、九转大肠、清氽赤鳞鱼、爆双脆、清汤燕菜、锅煽豆腐,等等。

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

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为其他地方莱所少有。

川莱的代表菜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灯影牛肉、毛肚火锅、干烧岩鲤、干煸牛肉丝、樟茶鸭子、怪味鸡、水煮肉片、锅巴肉片,等等。

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

淮扬菜的代表菜有:金陵盐水鸭、三套鸭、扬州干丝、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黄泥煨鸡(叫化鸡)、无锡肉骨头、虾仁锅巴、水晶肴蹄、清蒸鲥鱼、霸王别姬、羊方藏鱼,等等。

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越字也渐为粤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

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

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和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

粤菜的代表菜有:烤乳猪、东江盐炯鸡、白云猪手爷鸡、爽口牛丸、沙茶涮牛肉、鲜莲冬瓜盅、广东叉烧等。

宁波菜善于烹制海鲜,技法上以蒸、烤、炖见长,口味鲜咸合一,注重保持原味,鱼干制品成菜有独到之处。

浙莱的代表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干炸响铃、蜜汁火方、生爆鳝片、冰糖甲鱼、黄鱼羹、醉蚶、鳗鲞、霉干菜焖肉、霉千张、清汤越鸡,等等。

闽地的祖先在开发利用本地饮食资源的同时,注意吸取外来的饮食文化和保持自己富有特色的地方饮食,形成闽地喜食河、海味,善烹河、海鲜等饮食特点。

福州菜为其主要代表,它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口味偏重甜、酸,清淡,讲究调汤;其显著特色是常用红糟调味,流行于闽东、闽中、闽北地区。

闽菜的传统菜有:佛跳墙、淡糟炒香螺片、炒西施舌、醉糟鸡、沙茶焖鸭块、七星丸、油焖石鳞、鸡汁氽海蚌,等等。

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已达109种,这从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

湘菜主要由湘江流域(长沙、衡阳、湘潭)、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地风味组成,以湘江流域为主要代表。

湘菜的代表菜有:红煨鱼翅、麻辣子鸡、东安鸡、腊味合蒸、吉首酸肉、红烧全狗、炒腊野鸭条、板栗烧菜心,等等。

皖南菜起源于徽州,故又称徽菜,向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讲究火工,火大油重,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实惠。

北京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又是汉、满、蒙、回等中华各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使得北京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逐步发展为主要由当地风味和山东风味构成的北京菜系,同时也吸收了清代的宫廷菜、王公大臣的家庭菜以及南方菜和西菜的精华。

北京菜的特点:取料广泛,烹调方法独具一格,以爆、烤、涮、熘、炒最为见长,口味以脆、酥、香、鲜为特色,擅长烹制羊肉菜肴和以猪肉为主料的莱肴。

它是在吸取了广东菜、四川菜、北京菜、湖南菜、江苏菜、浙江菜等外帮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西菜影响,

沪莱的代表菜有:糟钵头、生煸草头、下巴甩水、虾子大乌参、八宝鸭、枫泾丁蹄、五香烤麸、松仁鱼米,等等。

鄂菜的特点是:工艺精致,汁浓芡亮,口鲜味醇,注重本色,以质取胜,擅长于烹制淡水鱼鲜、禽畜野味,富有民间特色。

秦菜在发展的同时,注意将外帮菜的长处和本地富有的物产和饮食习俗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关中、陕北、汉中三种不同的风味,其中关中莱是秦菜的代表。

秦菜的代表菜有:遍地锦装鳖、驼蹄羹、葫芦鸡、同心生结脯、醋芹、奶汤锅鱼、煨鱿鱼丝、白血海参、带把肘子、老童家腊羊肉,等等。

北宋时豫菜已初具色、香、味、形、器五美,并包含宫廷菜、官府菜、寺庵菜、市肆菜和民间莱五种菜。

素菜的特点有三:一是营养独特,健身疗疾;二是选料广泛,珍品繁多,制作考究;三是模仿荤菜,形态逼真,口味相近或相似。

我国经营素食的名店有:北京全素斋、上海功德林和玉佛寺素斋、杭州灵隐寺素斋馆、福建厦门南普陀寺素斋馆等。

北京的仿膳仍保留着清官御膳的特色,如北海公园的仿膳饭庄、颐和园的听鹂馆餐厅等,深受美食家欢迎。

杭州市饮食公司宋菜研究组依据古代的烹饪文献资料,挖掘出一批著名的仿宋菜,如东坡脯、莲花鸡签、蟹酿橙等。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许多极其讲究饮食,常请各地名厨为其服务,创造了许多有特色的名菜名点,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官府菜。

孔府菜是我国最著名、最典型的官府名菜,它融历代宫廷官府名菜和山东民间菜为一体,在我国各大菜系中自成一派。

孔府的烹饪技术和传统菜点,是千百年来孔府的众多烹饪大师继承和发展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的结果,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府菜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料广泛,制作精细,极其讲究富贵气和滋补,讲究造型和盛器,菜名寓意深远,古朴典雅,宴席菜礼庄重,等级分明。

作为北京清末的官府家庭菜,谭家菜现仍保留在北京饭店,主要名菜有:清汤燕窝、黄焖鱼翅、红烧鲍鱼、扒大乌参,等等。

《随园食单》总结了历代名家的烹饪经验,融会了各地饮食风味,尤其是官府家庭的名馔和风味点心300余种,可以说是官府菜谱的代表作。

随园菜的特点是:注重原料的选择和搭配,讲究色、香、味、形、器及进食艺术,注重筵席的制作,烹调方法以江浙地区的技法为主。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外,还有蒙、回、藏、满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风格和特点。

清代满族菜影响全国,后经满汉交流,有些已被汉菜吸收,现只是在东北、西北等一些地区,满族莱仍保留原来的风味。

满族以定居耕作为主,以狩猎为副业,主要食物有高粱、小米、玉米等,嗜食白煮猪肉,狩猎得来的野猪、鹿、兔等也是日常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民族长期以畜牧业为主,因此,菜肴用料以牛羊肉、奶类为主,手抓羊肉、青稞面、酥油茶、河曲大饼是其独特的风味食品。

此外,还有脍炙人口的藏北三珍,即用当地物产原料烹制的冬虫夏草炖雪鸡、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蘑菇炖羊肉。

现在我国的回族清真菜大致有三种风味特色:一是西北,如新疆、宁夏地区的清真莱,较多保留了中东阿拉伯人饮食特色。

二是长江以北的北方清真菜,较多受北京、山东菜的影响,对羊肉的烹调很有特色,且制作方法精细,以爆、熘技法最擅长。

我国东北地区聚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的丹东、吉林的延边一带,在饮食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习俗。

中国的面点及风味小吃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悠久的历史、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中国是栽培小麦最早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面点制作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以前,中国人已学会制作面食。西周时期的《周礼·天官》记载有糕饼的名称。汉代时已能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馒头。魏晋南北朝时期,面点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许多点心制作法。唐代出现点心的名称。宋代设有茶食,点心称为从食点心。饮食市场上从早点到夜宵都有点心供应,且品种丰富。元、明、清时期,面点制作更为考究。明清御膳房还专门设有饼师。清代制作面点的饮食店、食摊分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现在,小吃与点心的概念已逐渐趋同。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由于各地物产、气候、生活习俗的不伺,面点及风味小吃在选料、口味、制法上又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三大流派。首都北京是京式面点及风味小吃的主要代表,擅长制作面粉类点心,并且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式面点及风味小吃以广州为代表,最早以民间的米制品为主,后又吸取北方和西点的制作特点,具有独特的南国风味。苏式面点及风味小吃起源于扬州、苏州,发展于江苏、上海等地,以江苏为代表。江苏自古以来就是饮食文化的发达地区,由此苏式面点也形成了品种繁多、花色美观、制作精细的特色,特别是今古繁华地的苏州。

耳朵眼炸糕有80多年历史,以创制店所在街巷耳朵眼胡同而得名,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一起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南翔小笼馒头原是上海嘉定县南翔镇著名传统面点,后传人上海市区城隍庙,皮薄馅鲜,被誉为上海小吃之最。

肠粉广州传统大众化小吃。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时都是些肩挑小贩经营,用米糊蒸熟后以咸或甜酱佐食。它粉质细腻,软滑爽润,鲜美可口,因形似猪肠而得名。

土笋冻福建历史悠久的风味小吃,用海滩上盛产的土笋(形似蚯蚓)洗净熬煮后冷却而成,以厦门所制者最为有特色。

以老通城餐馆的产品为最好,制作精巧,色艳皮薄,馅心鲜香,油而不腻,享有豆皮大王的冰糖湘白莲莲子是湖南洞庭湖区的特产,以白莲最好,又称

肠旺面贵阳著名风味小吃之一,是用鸡蛋面、猪大肠、猪血旺、肠油等烹制而成,其猪血嫩滑,猪肠脆嫩,汤鲜味美。

馈是一种以面粉皮为主要原料烤制成的圆饼,其特点是色泽耀眼,干香果酸,食法多样,久贮不坏,便于携带。

陈麻婆总是热心为下层劳动群众服务,特别是为南来北往的挑油篓的力夫精心烹制豆腐,又麻又辣又烫,风味独具。

常熟叫化鸡:为淮扬菜名菜之一,叫化鸡又称煨鸡,也有称富贵鸡的,传说,从前有个叫花子在常熟虞山脚下偷得一只鸡,在无锅无调料的情况下,将鸡活杀,掏出内脏,全身裹满黄泥,埋人火堆中烧烤,烧熟后鸡肉酥嫩,香味四溢,人口鲜香油润。后渐成淮扬菜名菜。

吴王僚有一个嗜好,特别爱吃鱼炙。于是,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勇士专诸。专诸专门去太湖向名厨学制作鱼炙技术。学成归来后,做了一道鱼菜,将鱼背上的肉划出花纹,人油锅炸,鱼肉竖立,匕首藏在鱼腹里,浇上厚厚的卤汁,后专诸借上菜的机会顺利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也英勇牺牲。公子光因此夺得了王位,他就是吴王阉间。吴王阉间励精图治,终于使吴国成为春秋一霸。

据传,此菜是隋炀帝下扬州时留下的。当时,隋炀帝在饱览了扬州等地的万松山、金钱墩、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很是开心,随即下旨御厨,立刻做出能表示三大名景特点的菜。御厨挖空心思做出三道菜,取名为葵花献肉、金钱虾饼、松鼠桂鱼,隋炀帝很是满意。以后每逢年节、寿辰之日,都要做这道菜。

到了唐朝,烹饪技师韦巨元奉郇国公之命将葵花献肉改叫狮子头。狮子头配蟹肉则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事。中日合拍的电影《天平之甍》曾将此菜搬上银幕。开国大典时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用此菜宴请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西哈努克亲王到扬州也特别喜食狮子头。

相传已有几千年历史,是彭祖的儿子夕丁传下来的。彭祖曾是帝尧的厨师,因善烹野鸡羹而受到尧帝的赏识,并得到封地大彭国(今徐州),因此得名彭铿。相传彭铿活了800岁,故后世人尊其为老祖,名曰彭祖。彭祖先后有几十位妻子,生了许多位儿子,夕丁只是其中一个。

徐州人说,夕丁幼时喜欢游水捕鱼,彭祖担心其意外溺水,禁止他下水。一日夕丁下水捕得一鱼,其母亲正在烹制羊肉,夕丁母亲怕彭祖责备儿子又下水,便将鱼洗净藏人割开的羊肉中同烹。彭祖食后,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高兴,因为从来不曾尝过如此美味的东西。从此徐州传下了这一道名菜。汉字的鲜字,正是由鱼和羊两字组成,相传和此传说有关。

传说当年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天下,项羽因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又不善于使用人才,中了张良、韩信之计,以致多次失利,军心涣散。

闻四面楚歌,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命美人虞姬舞于军帐下,自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是徐州人,而霸王与八王,别姬与鳖鸡又谐音,因此后来徐州的厨师用此历史故事作菜名,将鸡与甲鱼烹制成霸王别姬。

秀才家虽比较贫穷,但陆娘娘仍精心做了一道菠菜、豆瓣烧豆腐给客人吃,还用吃剩下的锅巴冲了一碗汤。

顾鼎臣平时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对这乡村便饭感到很新鲜,便询问菜名,陆娘娘不愧为秀才之妻,说炒菠菜是红嘴绿鹦鹉,豆腐是金镶白玉板,而锅巴汤则是天下第一菜。

现在的天下第一莱不像陆娘娘那样朴素,多以虾仁、口蘑等制成的高温羹汤冲人,锅巴遇热即发出吱啦声响,所以又有平地一声雷之称。

相传清代同治年间,广东韶关一官僚辞官回家做七十大寿,首创用一条蛇和一只猫烹制成,后感到鲜味不足,就加一只鸡共煮成龙虎风。

现在的菊花龙虎风是用过树榕、眼镜蛇、金环蛇三种蛇肉和光豹狸肉、鲍鱼丝等27种高档原料加工而成,是粤菜中的招牌菜。

苏东坡觉得应该与疏浚两湖的民工共享,于是吩咐家人将肉切成方块,慢火烧煮,做好后连酒一起送给民工,没想到家人将连酒一起送误听为连酒一起烧。

相传清朝乾隆下江南时,恰逢清明时节,他把当地官员进献的龙井新茶带回宫中,并赐了一杯新茶给御厨。

御厨当时正在烹炒玉白虾仁,闻到茶香,不忍自饮,便将茶洒进炒虾仁的锅中,烧出了此道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龙井虾仁。

据宋人小说记载,宋五嫂当时卖的鱼羹受到思乡难归的流离者的欢迎,食此鱼羹,可解乡愁,包括宋高宗赵构在内,都曾吃过她卖的汴梁鱼羹。

见自己壮志难酬,韩世忠干脆解甲归田,隐居杭州飞来峰下,常骑着响铃毛驴浪迹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以排解苦闷。

他细心研究,采用鱼翅、海参、鲍鱼、燕窝、鱼唇等各种山珍海味,仿古法用酒坛煨制一日,启坛后异香四溢,食者无不交口称赞。

后来朱元璋从军打天下,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常常怀念黄厨师的瓤豆腐,就把黄厨师接去做了御厨,每当朱元璋宴请宾客,都少不了这道莱。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80多岁高龄的太上皇乾隆为显示他在位期间国家太平、人民安康的业绩,请来各地长寿老人齐聚北京以示太上皇的隆恩。

东来顺原只是一个豆汁小食摊,后从正阳楼请了涮羊肉师傅,正式推出东来顺羊肉馆的招牌,后来居上,成为最著名的羊肉馆。

三国东吴末代君主孙皓昏庸无能,从建业迁都武昌;但仍需江东百姓供给他生活物品,由于溯流而上,难于运输,老百姓饱受其苦,便作歌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1900年,庚子之役中,被八国联军吓得从北京逃亡的慈禧和光绪,在返回北京途中经过开封,品尝了糖醋熘鲤鱼这道名菜,

由于它代表喜庆,又味道鲜美,光绪赞为古都一佳肴,慈禧也膳后忘返,叫人写下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

焙面即龙须面,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龙抬头的日子,开封民间都以龙须面相互馈赠,以示吉祥。

玉惠得到启示,创制出了过桥米线:先烧制一碗重油沸汤,临吃时再倒人肉片、米线和作料,这样,她的丈夫每天都能吃上热食。

春秋时期,吴王阖阊命伍子胥负责修筑阖阊城用上万民工,历时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苏州城。阖阊城完工之后;阖阊大摆庆功宴。伍子胥担心吴王不能居安思危,将来会有大祸,便告知贴身随从,如他死后,吴国遭遇灾难,人民忍饥挨饿,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阖阊死后,夫差继为吴王,听信谗言逼死伍子胥。

几年之后,吴越之间争战,苏州城被围困,城内老百姓断了粮。伍子胥当年的随从突然记起伍子胥的话,招呼百姓前往相门城脚下,挖到三尺深的地方时,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人们这才知道伍子胥居安思危,怀爱民之心。

南宋时期,杭州风波亭有两家小吃摊主,因鄙视憎恨当朝卖秦桧在风波亭杀害忠臣岳飞的丑恶行径,特用米面捏出秦桧夫妇两个面人,丢进滚开的油锅中炸,以息众怒。

油炸桧做起来简单,吃起来香,价格又便宜,还能解对秦桧的痛恨,吃的人越来越多,杭州各小食摊都仿效,很快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大众喜爱的早点之一。

据史载,战国时秦国攻陷了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是楚国人,他愤于国家的危亡,又感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于五月初五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冬至那天,他叫在南阳东关的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七仙女见到儿子,无比兴奋,亲自动手,以桂花蜜糖拌花生仁、核桃仁为馅,做成四月状的仙饼给儿子吃。

哪知无人性的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气得七窍生烟,下令罚吴刚到月宫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又令董永儿子回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