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味鲜貌美万物皆可炖人们对菌为何情有独钟?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这片富足的土地上,孕育了不少自然美食,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晾晒和锻造,各种各样的菌类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品,小鸡炖蘑菇、野菌三鲜汤、佛跳墙,每一种食材几乎都可以加上菌类烹煮,为什么人们对菌类的热情这么高呢?

菌类是一种植物,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它是人们裹腹的一种手段。在那个没有胡椒,没有洋葱的年代,人们将菌类加入食物中加以烹煮,为的是丰富食物的味道。在最开始,菌是以一种辅料的形式出现的,谁曾想这么一个小小的创新,却创造出了大大的美味,之后,菌逐渐发展成为食用菌,让人们爱不释手。

在古代,人们对于菌类的称呼有很多种,像“芝”、“蕈”之类的。在各种古书典籍中,也有关于菌类的解释与描述,《说文解字》中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地蕈也。从艸囷声。渠殒切”,它们都是长在泥土里或者是木头上的植物,在合适的光照和湿度下开始生长,属于上天的馈赠。

中国的汉字大多是象形字,讲究神似。西汉一位叫做许慎的文学家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通过菌的解释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菌类这种东西。许慎说到:“地蕈也,从艸囷声。” 从这几个字的形状来看,它们都带有草字头,也和泥土有关。

事实上,从菌类的生长环境来看,也和上述的解释是契合的。在生活中,人们经常接触到的两种菌类植物就是木腐菌和草腐菌。顾名思义,木腐菌就是生长在树上的菌类,像经常吃的金针菇、香菇就是木腐菌;草腐菌则是生长在草上的植物,像草菇、鸡腿菇一类的。

那时候,菌类植物是很难得的,不像现在的培育技术发达,通过人工培育就能实现菌类的大规模生产,在古代想要得到蘑菇或者是灵芝一类的植物,都是要进行人工采摘的。一般是在下过雨之后,人们到山林之中和树荫底下就会有所发现。有些灵芝类的植物还生长在海拔极其高的山脉上,采摘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它们的价值也很高。

菌的营养价值很高,有些菌类可以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有一些甚至还可以入药,但大部分的菌类还是会被用作食物。那么古代人到底是怎么吃菌的呢?

在古代,菌类的普及性还没有那么高,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能吃得到菌,那时候这道名菜还是只有帝王和贵族才有资格享受到的。古代帝王的食物是很丰富的,他们一餐有很多道菜,这也是他们身份尊贵的一种象征。

菌这种食物在皇帝和权臣的餐桌上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食前方丈,罗致珍馐,陈馈八簋,味列九鼎”,为了凸显贵族们的显赫身份,大厨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早在几千年前,菌类就被厨师们加入汤中,成了提鲜的美味。将香菇或者是灵芝一类的菌类植物加入汤中一起熬煮,汤的味道会更加鲜美,那时候人们对于菌类的烹煮就已经很有心得了。

都知道出家人是不能吃荤菜的,为了静心休养,佛家经常会食用精致的素菜,例如豆腐、蘑菇之类的。在《长阿含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外传教。一个姓周的工匠邀请佛陀去家里用餐,考虑到佛陀吃素的习惯,也为了表示对佛陀的尊敬,佛陀的饭菜和其他人是有所区别的,周工匠用一道“栴檀树耳”来款待佛陀。吃完了“栴檀树耳”,佛陀就羽化涅槃了。

其实佛陀食用的菌类应该是有毒的,虽然工匠不知道,用好心办了坏事,但佛陀的心里却是清楚地知道的,他知道食物有毒,还是吃了下去,用他自己的亲生历练来告诉众人此食物危险,有一种放弃小我、成全大我,普度众生的感觉。

在古代,最早开始人工培育蘑菇还是在晋朝的时候。《博物志·异草木》中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江南诸山群中,大树断倒者,经春夏生菌谓之椹,食之有味,而每毒杀人”,好吃的东西常常是危险的,蘑菇也是一样,虽然味道让人欲罢不能,却总是因为“毒人”而出名。随着人们对蘑菇越来越好奇,大家的探索也就越来越强烈,在一次次试探之中,人们慢慢找到了蘑菇是否有毒的规律。

在宋朝的时候,人们开始频繁地吃菇,曾经只能在帝王的餐桌上看见的美食,如今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文人骚客如过江之卿的古代,人们吃菌也吃出了“心思”。宋朝的陈仁玉研究了一本专门讲菌类植物的书,叫做《菌谱》,在书里他详细地记录了各种菌类的特色和使用方法,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菌类头号粉丝。

除了陈仁玉之外,菌类也俘获了不少美食爱好者,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家都知道,东坡居士是一个资深的美食家,他发明的东坡肉至今依然广受欢迎。苏轼曾经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提到了菌:“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这首诗的名字也很直白,就叫做《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苏东坡获得美食的喜悦了。

当然,还有很多吃不到菌念菌的例子,同样是诗人的杨万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倒也想吃,却没有这个运气,只能将遗憾放进了《怪菌歌》里:“此菌破来还可补,只不堪餐不堪煮。”诗人为了避雨躲到了树下,意外发现了一串蘑菇,但是这蘑菇既不能当伞挡雨,也不能拿回家食用,怪让人着急惋惜的。

除了吃吃喝喝,不少古书中还记录了菌类的奇闻轶事。像《王祯农书》中就有提过砍花法,这是一种蘑菇的采摘方法,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在运用这种方法。还有新鲜有趣的香菇庙,传说庙里供奉的就是“香菇之祖”。

与人们热衷美食不同,在古代,菌文化却是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菌类是上天赐予人类的礼物,是一种吉祥如意的象征。古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他们喜欢收藏年年益寿的灵芝,并将灵芝视为至高无上的珍宝。不少灵芝都是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宝贝,能够得到它十分不易。当年秦始皇让徐福去找仙药,目的就在于祈求长生,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灵芝可以算得上是让人“青春永驻”的宝物了。

灵芝本来就稀有,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常常被称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都把灵芝称为“仙草”,不少人还通过饮用灵芝袍子粉泡茶来增加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为圣王休祥。”可见,灵芝一直是被誉为仙家的宝物,与西王母的蟠桃一样神秘。

除了褒奖,对于菌类还有另一种声音,这部分人认为菌类是毒物,会带来灾难和横祸,这是由于菌类的生长环境造成的。许多菌类生长在潮湿和阴暗的环境之中,它们不喜阳光,常常会给人感觉很阴祟。不仅如此,菌类的生命周期也很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日出日落时间。因此,菌类常常被比喻为凋零的生命,庄子《逍遥游》里就有这样一个比喻:“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太短暂的生命常常被人们所不喜。

当然,最让人害怕的还是菌类的毒性,据统计,每年在我国云南地区都有人因食用菌类不当而中毒,轻微的会让人出现幻觉,严重的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菌类的美味与毒性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抉择两难。

菌类可能是比人类还要久远的存在,它们生存在这地球上,因为光照、温度各种原因放肆生长。千百年来,有的人把菌当作祥瑞的化身,也有人说它是恶魔的果实,更多人将它变成了美味佳肴。也许在人们看来,菌类只是为人类服务的一种食物,但谁究竟是谁服务谁还不一定呢?每年都有那么多人被菌类的毒性所迷惑而受到伤害,谁又能否定菌类不是一种高级的生物呢?毕竟高端的猎手通常都是以猎物的形式存在的,在这千奇百怪的宇宙里,一切皆有可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