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类文化

云南人为什么吃野生蘑菇

野生蘑菇季节,大家都在谈论如何吃野生蘑菇,但今天我想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吃野生蘑菇。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丰富,交通便利,新鲜的野生蘑菇似乎成了人人都能享用的美味佳肴。 但在种类繁多的野生菌中,那些食用菌是如何逃脱重围,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的呢?

菌物文化_菌类文化_菌类文化艺术作品/

昆明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部分

我们先来说说真菌

古往今来,中药中不乏有关各种真菌的著述。 作为一种食物,它在餐桌上歌颂着优雅,在厨房里歌颂着家居的春秋,记录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历史变迁。

《吕氏春秋》记载:“其味最美者,胜过山茶的菌类”; 杨万里曾在《蘑菇》诗中写道:“声如鹅掌,味如蜜,滑如水荠丝,无涩味”。 他永远不会忘记真菌。 香味和新鲜度。 古代为了区别不同的菌类,人们称其为“紴”,意为软而薄,“菇”意为生于树林中,“菌”意为散落在田间。 对于香水也有专门的描述。 独特的“气”。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入侵中原,建立元朝,也带来了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蒙古人过去称食用菌为“穆格”。 渐渐地,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语言的交织中,这个发音逐渐被“蘑菇”所取代,并在前面加了“蘑菇”一词,从而打败了蘑菇。 芝逐渐成为中原人民对一切食用菌的统称。

到了现代,蘑菇一词逐渐泛指栽培食用菌,而木耳则成为野生食用菌的代名词。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的界限决定世界的延伸”。 人们对真菌的认识通过无数的名称和记载逐渐丰富起来。

菌物文化_菌类文化_菌类文化艺术作品/

黑松露刺身

菌类文化_菌物文化_菌类文化艺术作品/

羊肚菌生鱼片

环境

所谓有山有水,靠山有水。 云南山最多。 每年雨季到来的时候,空山里新雨过后,菌类就会从泥土中探出头来。 截至目前,云南已知的野生食用菌有800多种。 品种繁多,约占国内品种的80%,世界食用品种的近一半。 从滇北的迪庆到滇中的楚雄,再到滇南的普洱,整个云南的山林,就像一个永远无法探索的真菌王国。 但为什么一定要吃蘑菇,还得从云南人的生活条件说起。 云南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境内海拔落差超过6600米。 气候分为三个气候带:冷、暖、热。 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生物多样性,但也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带来了恶劣的生活条件。 此外,云南自古以来自然灾害无数。 云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被饿死。 相反,他们发展了一种识别野花、杂草、野味和野生真菌的特殊技能。 傣族“懂得动”。 都是肉,青的都是菜”就是真实的写照。 才有了现在市场上的食用野生菌品种繁多,可供消费者选择。

菌类文化艺术作品_菌物文化_菌类文化/

云南的山

为什么要吃菌类?

营养

野生蘑菇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经常食用它们可以改善健康、预防疾病。 例如,松茸具有强身健体、益胃整肠、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等功效。 它还具有治疗糖尿病、抗癌等特效。 由于松茸中含有多种激素物质,对于改善更年期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菌物文化_菌类文化艺术作品_菌类文化/

最重要的

野生食用菌还是很好吃的!

继聪

作家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中写道,“说到世界各地都吃的新鲜食品,我想到的是云南的鸡耳。用这种耳菌做汤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你会被贪吃就喝,肿死”。 除了做汤之外,鸡枞的吃法也有很多。 一把青花椒,几片云腿,蒸出来的鸡浆不需要额外的调料,就能带出无穷的鲜美。 当季的鸡枞菌数不胜数,我们把它们撕成丝,放入油锅里,就成了炸鸡枞菌。 我们将它们浸泡在油中并将它们密封在罐子里。 吃面条时,舀一勺轻轻拌匀,即可享受鸡枞菌的鲜香。 酥脆嫩滑,慢慢展开,成为无可争议的味道。

菌类文化_菌物文化_菌类文化艺术作品/

油浸鸡枞

干巴菌

干巴菇的香味很浓,炒起来的时候满街都是香味。 一盘街边餐馆的干巴菇炒饭,就足以将色、香、香诠释得淋漓尽致。

“干巴菇虽是菌类,却有陈年宣威火腿、宁波白鱼、苏式鸡、南京鸭胗肝的香气,又夹杂着松毛的清香。” 在昆明生活了6年的汪曾祺,说起干巴木耳,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南北美食的味道都用上。

菌类文化_菌类文化艺术作品_菌物文化/

干巴菌

松茸

松茸香气浓郁,吃法多样。 除了炒、做汤、焖饭之外,刺身吃也是现在很多高级餐厅展示食材品质的方式之一。 对于买了松茸想在家尝尝的人来说,生鱼片的吃法虽然不错,但不一定要完全模仿。 简单地炒一下,或者和鸡汤一起做卤饭可能是更容易接受的方法。

菌类文化艺术作品_菌类文化_菌物文化/

炭烤松茸蘑菇

生态原因让人们选择野生蘑菇,而野生蘑菇的美妙味道又让它们永远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